近年來,因政府積極推動多項技術發展計畫,更著重提升臺灣整體創新設計能力,故急需大量具有專業知能與技術的設計人才。今日,臺灣正值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設計的重視與需求乃日益劇增。基此,除在教學上強調理論與實務兼具外,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以下簡稱「本系」)更不斷開拓新設計專業領域,研擬多項設計國際化和實務化發展策略,使本系努力成為亞洲第一,甚是世界最優秀的設計學系之一。
發展歷程
自1991年迄今,本系的發展可概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開創時期
1991年由工程技術研究所設置「設計技術學程」開始,是為本系的前身,隔年 (1992年) 設置碩士班。隨著1997年學校改制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以下簡稱「本校」),成立設計學院,也同時設立了工商業設計系,招收大學四技學生,分為「工業設計」與「商業設計」兩組,旨在培育當時台灣產業所需之工業設計師和商業設計師。
第二階段:拓展時期
除技術應用及實務教學外,本系亦著重設計研究及實務發展,並適度調整相關教學課程內容。於2000年設置「設計研究所」招收碩、博士班學生。透過高等設計人才的培育,本系的研究能量逐漸成形。隨後,2001年開設碩士在職專班,提供在職設計師進修管道。爾後,因應產業與科技之快速變遷,設計研究所在2003年增設「資訊設計組」,旨在培育新一代的數位互動媒體設計師。
第三階段:整合時期
隨著台灣產業升級轉型和設計專業多元發展,2010年工商業設計系與設計研究所整併為「系所合一」,且考量本系教師專業發展,將設計教育發展方向劃分為:產品設計、視覺行銷設計、數媒互動設計及設計管理等四大重點領域。
發展願景
未來,本系冀望能持續自我檢視,創造多元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具有國際設計視野、在地人文思維和跨領域合作能力,成為理論與實務兼備之高級設計人才。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工商業設計系:
http://www.dt.ntust.edu.tw/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
本系職涯發展進路主要方向有以下四項: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
http://www.cs.ntust.edu.tw/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 升學:凡是對於研究有興趣的學生,本系予以鼓勵繼續深造,再加上本系優質的研究團隊,無論是到國內國外就讀皆有優秀的楷模可以依循;學生可以依據個人擅長 的研究領域作發展,分別可以選擇:資訊管理、資訊工程、資訊科學、軟體工程、多媒體工程、電子商務、科技管理、企業管理…等相關研究所就讀。
- 公職考試:政府機關在電子化政府上需要相當的人力,本系可以提供相當優質的人才,以提升政府績效,可以參與應考的類別有:資訊類、數位鑑識類、電子資訊類…等。
- 證照:無論是在學期間或是畢業的學生,本系提供考照的充分資訊,對於個人能力的證明是有相當的幫助。目前本系也開設了資料庫專業能力認證課程以及IBM高 容量交易處理系統等課程,協助學生考取證照及增強實務開發能力,其他應用技術課程裡也都會提到相關的證照考試,並鼓勵學生積極準備報考證照。因此本系學生 考照的成績相當亮眼,考取的相關證照包含有:資訊安全類、軟體工程類、軟體開發類、專案管理類、網路管理類、資料庫管理類、系統管理類…等。
- 就業:就業可分為產業界與學術界,在產業界方面,根據本系培育出的專業能力,毫無疑問可以勝任於產業中的高階系統技術管理師、高階資訊系統開發管理師、高 階資訊系統規劃師,學術界方面,可以至學術研究單位教學,將最新的知識無論是技術方面或是管理方面教育下一代,或是創造和發現新的知識,解決未解的問題, 最終提升人類生活水準,促進社會發展。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
http://www.cs.ntust.edu.tw/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本系在課程安排時所強調的重點為: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http://www.ba.ntust.edu.tw/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 著重理論與實務之互動。
- 提升學生應用電腦之能力。
- 加強學生外國語文能力。
- 培養學生國際觀的思維。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http://www.ba.ntust.edu.tw/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工業管理系
系所發展
本系之願景為「成為亞洲工業工程與管理專業領域之先鋒,追求卓越與永續教育」,以「致力於高品質工業工程與管理教育,培養企業發展所需之經營管理人才,強調產業管理知能之訓練,以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社會責任及專業實務能力與技巧之學生」為使命。
重點發展特色
本系制訂五年發展整體計畫,除在生產管理、作業研究、資訊科技、人因工程等領域均衡發展與精進研發能量外,特著力於以下三大主軸:
教育目標
本系課程規劃最大特色在滿足企業經營效率化、資訊化及全球化的需求,課程涵蓋傳統產業轉型與e化的解決方案,提供傳統製造業轉化至服務業所需之重要經營策略與最佳實務案例。大學部教育目標如下:
競爭優勢
相較國內其他頂尖工管系所,本系之競爭優勢如下:
發展策略
根據本系之SWOT分析、核心競爭力分析、發展現況與五年發展整體計畫,擬訂本系未來之各功能性發展策略如下:
本系各功能委員會依此整體發展策略,細部規劃組織章程與相關執行策略,善用本系核心競爭力與競爭優勢,以期達成「成為亞洲工業工程與管理專業領域之先鋒,追求卓越與永續教育」之願景。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工業管理系:
http://www.im.ntust.edu.tw/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本系之願景為「成為亞洲工業工程與管理專業領域之先鋒,追求卓越與永續教育」,以「致力於高品質工業工程與管理教育,培養企業發展所需之經營管理人才,強調產業管理知能之訓練,以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社會責任及專業實務能力與技巧之學生」為使命。
重點發展特色
本系制訂五年發展整體計畫,除在生產管理、作業研究、資訊科技、人因工程等領域均衡發展與精進研發能量外,特著力於以下三大主軸:
教育目標
本系課程規劃最大特色在滿足企業經營效率化、資訊化及全球化的需求,課程涵蓋傳統產業轉型與e化的解決方案,提供傳統製造業轉化至服務業所需之重要經營策略與最佳實務案例。大學部教育目標如下:
- 產業知識
- 溝通能力
- 工管專業知識
- 問題解決能力
相較國內其他頂尖工管系所,本系之競爭優勢如下:
- 學生來源優質且多元,兼具技職實作能力與高教研究本質。
- 位於台北都會區,易於推動國際化、吸引國際人才、與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 鄰近中央政府機關、服務業、資訊業及金融業中心,利於進行產學合作、發展學術網路、及吸引優良師資與學生。
- 工業工程與管理領域完整,包括作業研究、生產管理、人因工程及資訊科技,且師資優異。
- 英語授課課程完整且多樣,國際化程度高,易於吸引外國學生前來就讀,及與國外學術機構合作進行交換學生、雙聯學制、海外實習等交流活動。
- 具備工業工程與管理教育影響力。
- 系友資源豐富。
根據本系之SWOT分析、核心競爭力分析、發展現況與五年發展整體計畫,擬訂本系未來之各功能性發展策略如下:
- 課程規劃與發展:加強實務、國際化、社會責任、企業倫理等課程。
- 師資結構與素養:健全師資結構、強化中生代並具發展產學合作潛力之教師、配合教學、研究與國際化需求,增聘業界及國際師資、聘請國外資深教授協助系務發展。
- 空間設備與圖書資源規劃:配合實務課程及特色實驗室,規劃未來空間運用及軟硬體需求。
- 教學品質:推動美國AACSB與歐洲EQUIS國際認證,協助並輔導教師提昇教學品質。
- 國際化:因應國際化趨勢,積極招收國際學生及規劃國際化學程,並與國外大學進行學術研究與教育訓練之實質合作。
- 學生來源:開發多元招生管道,包括招收國際學生、高職生及一般高中生。
- 學生成就與發展:積極開發系友資源,協助課程設計及學生實習與就業。
- 研究發展:除維持目前領先之研究地位外,規劃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及跨領域合作之研究。
- 產學合作:配合國家產業政策及地方特色,拓展產學合作關係。
本系各功能委員會依此整體發展策略,細部規劃組織章程與相關執行策略,善用本系核心競爭力與競爭優勢,以期達成「成為亞洲工業工程與管理專業領域之先鋒,追求卓越與永續教育」之願景。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工業管理系:
http://www.im.ntust.edu.tw/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教育目標
核心能力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http://www.ee.ntust.edu.tw/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 傳授基礎及專業知識,並培養分析、設計、規劃、應用、與解決問題及進一步研究深造的能力
- 訓練團隊合作精神,加強協調溝通能力
- 培養終身自我學習與創新能力
- 啟發專業倫理,教導社會責任
- 培育國際觀與前瞻性
核心能力
- 運用數學、科學及工程知識解決電機工程問題的能力
- 設計與執行電機工程相關實驗,以及分析與解釋數據的能力
- 具有基本英文溝通能力
- 設計電機工程相關系統、元件或製程之能力
- 計畫管理、有效溝通與團隊合作並能獨立完成書寫報告及口頭報告的能力
- 發掘、分析及處理電機工程相關問題的能力
- 認識時事議題,瞭解電機工程技術對環境、社會及全球的影響,並培養持續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 理解專業倫理、社會責任及重視智慧財產權
- 執行電機工程實務所需技術、技巧及使用工具之能力,能依系統所需規格及目標,
- 應用模擬分析軟體,檢驗、測試與評估系統性能,尋求較佳的可行方案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http://www.ee.ntust.edu.tw/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教學與研究
基於我校學生,絕大部分來自於技職教育體系,本系在教學上除加強學理與專業素養外,為銜接並強化實作能力,本系規劃有充分之實習課程,投入了相當多之教學資源,希望儘可能地增強學生們的實作與設計能力。另一方面,本系針對特定課程提供學生學習輔導機制。由於近年來本系學生除了招收技職體系畢業生外,亦有部份高中生透過甄試入學。一般而言高職畢業生數理及語文基礎較差,但專業課程已具ㄧ定基礎,高中畢業生則相反。為協助不同背景學生,本系於正常授課時數外,對高職生在物理課及微積分課增加演算課,高中生的基礎必修課程則與高職生分班上課,對電子學、電路學、電磁學、計算機程式語言與應用課程提供補救教學助教時間,以提升學習效果。並於數位邏輯課另加銜接基礎教學時數,以輔助基礎較差的技職生和未曾學過的高中生,以跟上上課進度。
除了踴躍參與國科會的專題研究之外,本系教師也經常接受各產研單位之委託,共同開發研討相關技術,並鼓勵學生參與,期能使實務與理論相結合,且可使業者與我系師生,三者均蒙受其惠。
為克盡大專院校回饋社會與服務人群之責任,本系亦投入相當多之人力資源,已設立各種短期間之訓練班,課程方面包括有通訊、電腦、光電與半導體等,俾對有志於更上層樓之人士,有所助益。
在國際學術合作方面,本系與多所國際知名大學進行研究合作,並不定期邀請國外學者到校研究訪問或由本系教師帶領學生赴國外從事研究訪問,以提升本系師生國際視野。此外,本系在獲得教育部的經費補助之下,已自94學年度通過工程及教育認證,研究所部分亦於96學年度通過認證。藉由認證之過程,檢討本系教學措施,提昇本系競爭力,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入學,並與國際接軌。此部份亦可與教育部推動的系本位課程結合,配合產業需要培養人才。尤有進者,為切合國家電子產業之發展與當代科技理論之進步,本系持續地在教學與研究兩方面,適時引入新的學習領域,冀使學生能接觸最前沿之訓練。
發展目標
本校未來定位為「國際化應用研究型大學」,配合學校發展主軸,本系系務發展目標訂為培育優秀高科技人才,並提供精緻創新的應用技術,以扮演銜接基礎科技與產業應用的橋樑角色。將配合國家科技政策的長遠發展方向與國際化趨勢,發揚本校重視實務能力的傳統,培育理論與實務兼具,專業與倫理並重,具國際視野及精緻創新能力的電子科技人才,使具備各種電子、資通及光電系統和元件之規劃、設計、製作、維護及測試等研發及服務能力。並以專題研究及產學建教合作計畫,加強學生實務能力,協助產業發展技術。並與鄰近教研單位及國際知名學術機構合作,提升研發能量,發展特色,以提昇我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未來展望
本校未來定位為「國際化應用研究型大學」,配合學校發展主軸,本系系務發展目標訂為培育優秀高科技人才,並提供精緻創新的應用技術,以扮演銜接基礎科技與產業應用的橋樑角色。將配合國家科技政策的長遠發展方向與國際化趨勢,發揚本校重視實務能力的傳統,培育理論與實務兼具,專業與倫理並重,具國際視野及精緻創新能力的電子科技人才,使具備各種電子、資通及光電系統和元件之規劃、設計、製作、維護及測試等研發及服務能力。並以專題研究及產學建教合作計畫,加強學生實務能力,協助產業發展技術。並與鄰近教研單位及國際知名學術機構合作,提升研發能量,發展特色,以提昇我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http://ece.ntust.edu.tw/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基於我校學生,絕大部分來自於技職教育體系,本系在教學上除加強學理與專業素養外,為銜接並強化實作能力,本系規劃有充分之實習課程,投入了相當多之教學資源,希望儘可能地增強學生們的實作與設計能力。另一方面,本系針對特定課程提供學生學習輔導機制。由於近年來本系學生除了招收技職體系畢業生外,亦有部份高中生透過甄試入學。一般而言高職畢業生數理及語文基礎較差,但專業課程已具ㄧ定基礎,高中畢業生則相反。為協助不同背景學生,本系於正常授課時數外,對高職生在物理課及微積分課增加演算課,高中生的基礎必修課程則與高職生分班上課,對電子學、電路學、電磁學、計算機程式語言與應用課程提供補救教學助教時間,以提升學習效果。並於數位邏輯課另加銜接基礎教學時數,以輔助基礎較差的技職生和未曾學過的高中生,以跟上上課進度。
除了踴躍參與國科會的專題研究之外,本系教師也經常接受各產研單位之委託,共同開發研討相關技術,並鼓勵學生參與,期能使實務與理論相結合,且可使業者與我系師生,三者均蒙受其惠。
為克盡大專院校回饋社會與服務人群之責任,本系亦投入相當多之人力資源,已設立各種短期間之訓練班,課程方面包括有通訊、電腦、光電與半導體等,俾對有志於更上層樓之人士,有所助益。
在國際學術合作方面,本系與多所國際知名大學進行研究合作,並不定期邀請國外學者到校研究訪問或由本系教師帶領學生赴國外從事研究訪問,以提升本系師生國際視野。此外,本系在獲得教育部的經費補助之下,已自94學年度通過工程及教育認證,研究所部分亦於96學年度通過認證。藉由認證之過程,檢討本系教學措施,提昇本系競爭力,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入學,並與國際接軌。此部份亦可與教育部推動的系本位課程結合,配合產業需要培養人才。尤有進者,為切合國家電子產業之發展與當代科技理論之進步,本系持續地在教學與研究兩方面,適時引入新的學習領域,冀使學生能接觸最前沿之訓練。
發展目標
本校未來定位為「國際化應用研究型大學」,配合學校發展主軸,本系系務發展目標訂為培育優秀高科技人才,並提供精緻創新的應用技術,以扮演銜接基礎科技與產業應用的橋樑角色。將配合國家科技政策的長遠發展方向與國際化趨勢,發揚本校重視實務能力的傳統,培育理論與實務兼具,專業與倫理並重,具國際視野及精緻創新能力的電子科技人才,使具備各種電子、資通及光電系統和元件之規劃、設計、製作、維護及測試等研發及服務能力。並以專題研究及產學建教合作計畫,加強學生實務能力,協助產業發展技術。並與鄰近教研單位及國際知名學術機構合作,提升研發能量,發展特色,以提昇我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未來展望
本校未來定位為「國際化應用研究型大學」,配合學校發展主軸,本系系務發展目標訂為培育優秀高科技人才,並提供精緻創新的應用技術,以扮演銜接基礎科技與產業應用的橋樑角色。將配合國家科技政策的長遠發展方向與國際化趨勢,發揚本校重視實務能力的傳統,培育理論與實務兼具,專業與倫理並重,具國際視野及精緻創新能力的電子科技人才,使具備各種電子、資通及光電系統和元件之規劃、設計、製作、維護及測試等研發及服務能力。並以專題研究及產學建教合作計畫,加強學生實務能力,協助產業發展技術。並與鄰近教研單位及國際知名學術機構合作,提升研發能量,發展特色,以提昇我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 配合國家發展需求
- 符合產業發展趨勢與需求
- 結合區域產業特色
- 符合學校發展特色及中長程發展目標
- 訂定系科發展特色及中長程發展目標
- 強化實務訓練與精緻創新能力
- 建立以成果為導向的系務發展機制
- 培養具宏觀視野與社會關懷的高科技人才
- 以趕上標竿學校之電子系所為長期發展目標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http://ece.ntust.edu.tw/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系
發展本系的特色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系:
http://ch2.ntust.edu.tw/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 提供學生人文素養薰陶之環境。
- 基礎與實務課程並重,培養專業技能。
- 開授系列選修課程,提供多元化發展。
- 更新教學實驗設備,改善教學環境。
- 加強實務專題研究。
- 強化新能源、節能、環保、工安、衛生等教學。
- 規劃新課程,因應未來產業需求。
- 持續推動國際化,拓展外籍研究生來源,陶養學生之國際觀。
- 培養終身學習之觀念及自我學習之能力。
工程認證
於九十六學年度開始著手工程認証的執行,其不僅達到國際化的目標,公約國經由互相承認所授予的工程學位與課程,亦可藉由工程教育認證的執行,提昇會員國家工程教育的品質,因應工程科技的快速發展。
研究發展
未來將配合產業需求、教師研究專長,以創新表面、界面及奈米科學基礎研究為核心,將其基礎推展應用至再生能源、分子科學與工程及環境與潔淨生產技術等研究領域,以發展產業應用技術。並配合本校執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台灣建築研究中心」的設立,整合本系之核心專長人力,以研發創新之再生能源,以提供建築用之潔淨能源。延續本系過去長期之發展,將加強建立如下的研究特色,以提昇本系之研究競爭力。
1.「創新表面、界面及奈米科學研究」
- 氣/固界面現象
- 液/固界面現象
- 固/固界面現象
- 奈米科學
2.「創新再生能源」
- 太陽能
- 燃料電池
- 生質能
- 氫能
3.「創新分子科學與工程」
- 生化與生醫
- 功能性高分子
- 光電高分子
4.「創新環境及潔淨生產技術」
- 超臨界流體技術
- 反應分離技術
- 師法自然之產業技術
- 製程減廢
建教合作
本系專任教師之研究專長在於熱力學、界面科學及奈米科學、再生能源、光電材料、高分子材料、生化及生醫工程、程序系統工程、環境工程、觸媒及反應工程、潔淨技術等領域,各項研究能量均可擴展至產業應用。未來將加強與系友會以及產業界之互動關係,積極推動建教合作案之進行,發揮技職教育與產業技術研發的特色。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系:
http://ch2.ntust.edu.tw/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本系成立於民國64年,原僅設大學部,招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土木、建築或其他相關科組之畢業生,修業四年(簡稱日間四年制或四年制),及五年制、二年制或三年制工業專科學校土木、建築或其他相關科組之畢業生修業二年(簡稱日間二年制或二年制)或修業三年(簡稱夜間工程在職人員進修班或在職班)。日間二年制與夜間工程在職人員進修班已分別於民國98及99年起停止招生;因此,本系大學部學生自民國102年以後完全為四年制學生;自民國87年起開始招收高中生(以外加方式佔每學年四年制招生人數10%);自民國96年起,陸續招收校方精誠學院及工程學院不分系大學部學生;自民國93年起,開始招收來自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土耳其、印尼等國大學部外籍學生修習學士學位(以中文教學為主)。
本系於民國68年成立研究所,招收大學或獨立學院土木、建築或其他相關學系畢業生修習碩士學位,為提供資深工程人員進修機會,於民國87年起招收工作經驗五年以上之學士畢業生修習在職碩士學位;民國72年起增設博士班,招收大學或獨立學院土木、建築或其他相關研究所碩士畢業生;民國88年起增設博士班在職教師組,提供技術學院、專科學校及高級職校現職教師另一個在職進修之管道,進而提升技職教育之水準;為配合學校推動國際化與厚植本系研究生專業與外語能力,民國94年起開始開授英語授課學程,招收來自印尼、越南、捷克、俄羅斯、蘇丹、菲律賓、肯亞、伊索比亞等國國際學生,修習碩博士學位(以英文教學為主)。
本系目前四年制大學部學生每年招生人數約85人,碩士班研究生每年招生約103人,在職碩士專班研究生每年招生約18人,博士班研究生每年招生約11人(含在職教師研究生約2人) ,國際碩博士班(外籍研究生)每年招生約30人。截至101學年度止,四年制畢業生共1525人,二年制畢業生共3309人,在職班畢業生共857人,碩士班畢業生共1994人,碩士在職專班畢業生共158人,博士班畢業生共196人,國際碩士班畢業生93人,國際博士班畢業生12人。
本系發展著重於理論與實際結合及跨領域之科技整合, 研究所分為營建管理、大地工程、結構工程、營建材料及資訊科技等五個研究領域,,期能以研究成果改善國內營建產業環境、改進營建工程技術、提高營建生產力及提昇營建工程品質,並進而促進國際科技交流,提高我國營建科技地位。近年來為因應營建產業之變遷,本系目前也積極朝向高科技資訊應用(如BIM、Cloud Technology等)、生態及防災工程、及永續工程等方向發展,為本系畢業生未來的發展另闢一片天地。
本系的研究除了基礎研究外,特別著重應用型的研究,研究成果不僅發表學術論文,還有許多成果獲得國內外專利,並被成功地應用於實際工程上,例如陳生金教授的鋼結構之樑柱接頭專利被廣泛應用在高層鋼結構大樓(如台北101大樓、本校國際大樓等);黃兆龍教授的高性能混凝土技術亦被應用在遠東企業中心、高雄東帝士85大樓、屏東海生館、台北101大樓、南港鐵路地下化工程、高雄衛武營文化藝術園區等地標性建築,同時受邀參與歐盟FP7之SUS-CON永續混凝土研究團隊;楊錦懷教授的太陽能光電技術接受Discovery專訪,被諾丁漢大學(英國知名大學)聘為客座教授,並且受邀參與歐盟FP7計畫。
本系對提升國內營建產業研發工作也不遺餘力,民國69年7月間與行政院「榮民工程處」(民國87年7月1日改制為「營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等兩機構共同籌劃成立「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中心」,後擴大組織改制為「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並且民國87年臺灣科技大學在教育部頂尖計畫下成立臺灣建築科技中心,本系教授積極參與,提昇節能淢碳建築永續的產業研發能量。
在推廣教育方面,本系自民國82年至89年間接受內政部營建署委託辦理營造業工地主任訓練班,平均每年受訓人數約400人。民國84年起亦前後接受台北市政府、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辦理營建工程品質管理工程師訓練班,平均每年受訓人數約200人;民國92年度起另開辦公共工程品質管理人員回訓班,提供原受訓人員在職回訓的課程。民國85年起開辦高級營建管理人才研究所學分班,每年招收具研究所報考資格且工作經驗三年以上之工程人員,為工程界培訓優秀營建管理人才。
另為因應國際化潮流、提昇研究生英語能力及國際視野,本系自94學年度起部分研究所課程提供英語授課並開始招收外籍研究生,每學期有超過半數的研究所課程提供英語授課,101學年度以英文授課的研究所課程總共有34門課。另一方面為顧及本國研究生對英語課程的適應情形,本系也配合學校為本國研究生規劃了一系列的提昇英語能力的配套措施,於暑假期間提供錄取本系研究所新生200小時的免費英語密集課程。所以與外籍學生互動,提昇本系研究生的英語能力及國際視野,成為本系很重要的特色之一。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http://www.ct.ntust.edu.tw/ct/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本系於民國68年成立研究所,招收大學或獨立學院土木、建築或其他相關學系畢業生修習碩士學位,為提供資深工程人員進修機會,於民國87年起招收工作經驗五年以上之學士畢業生修習在職碩士學位;民國72年起增設博士班,招收大學或獨立學院土木、建築或其他相關研究所碩士畢業生;民國88年起增設博士班在職教師組,提供技術學院、專科學校及高級職校現職教師另一個在職進修之管道,進而提升技職教育之水準;為配合學校推動國際化與厚植本系研究生專業與外語能力,民國94年起開始開授英語授課學程,招收來自印尼、越南、捷克、俄羅斯、蘇丹、菲律賓、肯亞、伊索比亞等國國際學生,修習碩博士學位(以英文教學為主)。
本系目前四年制大學部學生每年招生人數約85人,碩士班研究生每年招生約103人,在職碩士專班研究生每年招生約18人,博士班研究生每年招生約11人(含在職教師研究生約2人) ,國際碩博士班(外籍研究生)每年招生約30人。截至101學年度止,四年制畢業生共1525人,二年制畢業生共3309人,在職班畢業生共857人,碩士班畢業生共1994人,碩士在職專班畢業生共158人,博士班畢業生共196人,國際碩士班畢業生93人,國際博士班畢業生12人。
本系發展著重於理論與實際結合及跨領域之科技整合, 研究所分為營建管理、大地工程、結構工程、營建材料及資訊科技等五個研究領域,,期能以研究成果改善國內營建產業環境、改進營建工程技術、提高營建生產力及提昇營建工程品質,並進而促進國際科技交流,提高我國營建科技地位。近年來為因應營建產業之變遷,本系目前也積極朝向高科技資訊應用(如BIM、Cloud Technology等)、生態及防災工程、及永續工程等方向發展,為本系畢業生未來的發展另闢一片天地。
本系的研究除了基礎研究外,特別著重應用型的研究,研究成果不僅發表學術論文,還有許多成果獲得國內外專利,並被成功地應用於實際工程上,例如陳生金教授的鋼結構之樑柱接頭專利被廣泛應用在高層鋼結構大樓(如台北101大樓、本校國際大樓等);黃兆龍教授的高性能混凝土技術亦被應用在遠東企業中心、高雄東帝士85大樓、屏東海生館、台北101大樓、南港鐵路地下化工程、高雄衛武營文化藝術園區等地標性建築,同時受邀參與歐盟FP7之SUS-CON永續混凝土研究團隊;楊錦懷教授的太陽能光電技術接受Discovery專訪,被諾丁漢大學(英國知名大學)聘為客座教授,並且受邀參與歐盟FP7計畫。
本系對提升國內營建產業研發工作也不遺餘力,民國69年7月間與行政院「榮民工程處」(民國87年7月1日改制為「營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等兩機構共同籌劃成立「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中心」,後擴大組織改制為「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並且民國87年臺灣科技大學在教育部頂尖計畫下成立臺灣建築科技中心,本系教授積極參與,提昇節能淢碳建築永續的產業研發能量。
在推廣教育方面,本系自民國82年至89年間接受內政部營建署委託辦理營造業工地主任訓練班,平均每年受訓人數約400人。民國84年起亦前後接受台北市政府、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辦理營建工程品質管理工程師訓練班,平均每年受訓人數約200人;民國92年度起另開辦公共工程品質管理人員回訓班,提供原受訓人員在職回訓的課程。民國85年起開辦高級營建管理人才研究所學分班,每年招收具研究所報考資格且工作經驗三年以上之工程人員,為工程界培訓優秀營建管理人才。
另為因應國際化潮流、提昇研究生英語能力及國際視野,本系自94學年度起部分研究所課程提供英語授課並開始招收外籍研究生,每學期有超過半數的研究所課程提供英語授課,101學年度以英文授課的研究所課程總共有34門課。另一方面為顧及本國研究生對英語課程的適應情形,本系也配合學校為本國研究生規劃了一系列的提昇英語能力的配套措施,於暑假期間提供錄取本系研究所新生200小時的免費英語密集課程。所以與外籍學生互動,提昇本系研究生的英語能力及國際視野,成為本系很重要的特色之一。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http://www.ct.ntust.edu.tw/ct/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教育目標
學生核心能力
發展方向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於1975年成立,1979年起招收碩士班研究生,1985年起招收博士班研究生。
本系的教學研究發展方向,分為有機高分子材料、材料製程及無機固態材料等三領域,有機高分子材料領域研究開發功能性高分子、高性能有機材料、複合材料、高分子薄膜材料、先端高分子材料合成、有機光電元件、生醫材料及綠色能源材料,發展最新之奈米、光電及生醫等先端科技。材料製程領域研究開發材料加工製程技術、製造系統之CAD/CAM、電腦整合製造及相關工程設計與生產自動化技術。無機固態材料領域研究開發金屬玻璃、電子陶瓷材料、非晶質合金、金屬/陶瓷功能梯度材料、半導體薄膜材料、高溫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微感測器、發光及被動電子元件及太陽能電池材料。
為因應國際化趨勢,本系近年來亦積極在教學及研究上推動國際化,積極招收外籍學生、研究所英語授課、執行國科會國際學術合作計畫、建立國際合作實驗室、舉辦及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等,致力營造國際化環境,培養師生宏觀視野、厚植國際競爭力。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http://mse.ntust.edu.tw/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 培育有機材料、無機材料與材料製程之領域整合型專業人才。
- 尊重多元價值,開拓國際視野。
- 強化工程倫理與社會責任觀念。
學生核心能力
- 具備運用數學、科學與工程知識以解決材料相關問題之能力。
- 具備執行實驗與分析數據之能力。
- 具備材料工程技術與儀器操作之能力。
- 明瞭實際生產流程,具備材料設計、製造與整合分析之能力。
- 培養團隊合作默契,具備專案管理及溝通協調能力。
- 具備發掘問題、邏輯分析、應用研究成果與因應複雜問題之能力。
- 明瞭科技趨勢,洞悉材料對工程與環境之影響,培養終身學習之能力。
- 明瞭及實踐工程倫理,體認社會責任,具備多元價值與國際視野。
發展方向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於1975年成立,1979年起招收碩士班研究生,1985年起招收博士班研究生。
本系的教學研究發展方向,分為有機高分子材料、材料製程及無機固態材料等三領域,有機高分子材料領域研究開發功能性高分子、高性能有機材料、複合材料、高分子薄膜材料、先端高分子材料合成、有機光電元件、生醫材料及綠色能源材料,發展最新之奈米、光電及生醫等先端科技。材料製程領域研究開發材料加工製程技術、製造系統之CAD/CAM、電腦整合製造及相關工程設計與生產自動化技術。無機固態材料領域研究開發金屬玻璃、電子陶瓷材料、非晶質合金、金屬/陶瓷功能梯度材料、半導體薄膜材料、高溫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微感測器、發光及被動電子元件及太陽能電池材料。
為因應國際化趨勢,本系近年來亦積極在教學及研究上推動國際化,積極招收外籍學生、研究所英語授課、執行國科會國際學術合作計畫、建立國際合作實驗室、舉辦及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等,致力營造國際化環境,培養師生宏觀視野、厚植國際競爭力。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http://mse.ntust.edu.tw/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目標
配合國家科技發展與人才培育之需求,本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培育高級機械工程之專業工程師及研發人才,
以提昇我國機械工業之水準。
大學部的教育目標詳細條列如下:
上述本系教育目標乃是經由系務會議、工程教育認證工作小組會議、以及各常設性之諮詢委員會等多次開會討論及修改後,擬訂本系之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草案,並於96年11月系務會議初步通過本系之教育目標以及學生於畢業時應具備之核心能力。後更進一步透過與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產業界代表、校外諮詢委員會以及畢業系友等之多次座談會與意見調查,彙整各方意見後進行討論與修訂,最後於97年5月系務會議定案。本系並於97年通過工程認證,依照工程認證學會之審查意見持續修訂本系(所)之教育目標,經由多次與各方代表討論與修訂後,於99年9月修訂為目前之版本。為求能更貼切的呼應全球技術的瞬息萬變以及多樣化的產業與技術需求,本系之教育目標仍維持常態性的意見彙整、評議諮詢以進行細部的微調與修正。
方向
為因應未來科技整合趨勢,本系之教學與研究之發展朝向結合機械、電子、電機、光電、生技等產業,並以精密機械設計、精密製造與量測、自動化技術、熱流分析、光機電、微奈米科技、材料應用技術為發展方向。
基於此方向,本系教學課程之編排涵蓋傳統五大領域:(1)固力與設計、(2)製造、(3)熱流、(4)控制、(5)材料。每一領域除均有完整之科目與教材外,並配有完善之實驗設備。於研究方面,本系以先進精密機械為主軸,環繞主軸積極投入跨領域之生醫工程、光機電整合、奈米科技、先進材料、局部環境汙染排除、機車引擎、自動化與精密製造、遊戲軟體、以及智慧型機器人等關鍵性技術的研發,以提昇我國機械工程教育之深度與廣度。
特色
歷經三十餘年之發展,本系已然為國內機械產業界重要之高階人才培育機構,無論在機械設計、精密製造、機電整合、車輛工業、材料研發等各領域均可見台科大機械系之人才,綜合本系之特色,分依「人才培育」、「實務教學」、及「研究發展」三方面陳述:
人才培育
技職教育之別於普通教育體系,乃在其結合「理論與實務」,發展「應用研究」為教育重點。台灣科技大學為技職體系之最高學府,引領技職教育之興衰,在此重責之下,本系之人材培育在大學部首重養成理論與實務兼具之工程人才,研究所則加強其應用研究之能力。另處於知識經濟時代之工程人員,必須具備有效、快速之資訊擷取與運用能力,以因應每五年全球資訊倍增之現況。因此本系之人材培育特色除培育前述具理論與實務、應用研究之能力外,特別著重涵養學生之資訊運用能力,如此在未來資訊膨脹時代,才能充分掌握正確資訊,開發個人潛力,因應技術快速變遷之環境。根據天下雜誌歷年對台灣1000大企業所作的「企業最歡迎的人才來源」統計,本系畢業生每年皆列「製造業」前4名。技職教育之別於普通教育體系,乃在其結合「理論與實務」,發展「應用研究」為教育重點。台灣科技大學為技職體系之最高學府,引領技職教育之興衰,在此重責之下,本系之人材培育在大學部首重養成理論與實務兼具之工程人才,研究所則加強其應用研究之能力。另處於知識經濟時代之工程人員,必須具備有效、快速之資訊擷取與運用能力,以因應每五年全球資訊倍增之現況。因此本系之人材培育特色除培育前述具理論與實務、應用研究之能力外,特別著重涵養學生之資訊運用能力,如此在未來資訊膨脹時代,才能充分掌握正確資訊,開發個人潛力,因應技術快速變遷之環境。根據天下雜誌歷年對台灣1000大企業所作的「企業最歡迎的人才來源」統計,本系畢業生每年皆列 「製造業」前4名。
實務教學
本系學生主要來自高職與專科,於入學之前大部份學生已具有實作能力與特定技術証照。為因應此類屬性之學生,本系之教學發展除朝向補強技職生於專業學理方面之不足外,並以『均衡理論與實務』及『技術整合』為目標。因此在課程規劃上,著重於理論與實務並重。例如「機械系統設計」一科,即為針對此教學目標所設計的課程,訓練學生將其於各領域專業課程中所學得的知識加以整合與應用,同時培養其團隊合作之精神與能力。本課程由多位不同專長之老師分別講授一專業科目之應用領域,內容涵蓋機構設計、運動控制、選材製造、以及避震設計等。每學期並由授課老師共同規劃一適當之機械系統設計主題,學生必須根據此主題分組合作,設計並實際動手製作出成品,於期末參加「機械系統設計比賽」。本課程的競賽題目多樣而豐富,寓教於樂,充分啟發學生之學習興趣,並因知識技術之實體化,大幅提昇學生之學習成效。經由多年之實施,已蔚然成為本系之特色,並屢獲社會以及業界人士之讚賞與贊助。除此之外,本系連續三年參與經濟部主導之「啟動產業人力扎根計畫」,藉由與產業界以及法人單位的更密切的合作,補強本系的教學資源以及授課方向的調整,使得學生更能體會產業界的技能需求並提升學生落實眼到、心到、以至手到的學習動機,使得學生於畢業時具備的專業技能更符合 產業界的發展所需。
研究發展
本系教師研究發展之最大特色在提供教師自由發展的研究環境,教授們依其專長、計畫導向,成立專屬之研究室,充分發揮研究專長,並可結合同儕依科技演變,發 展整合型研究,以因應未來知識整合之需求。目前已具基礎者有 (1)「關鍵性生醫工程」、 (2)「先進空氣動力局部污染控制」、(3)「虛擬實境遊戲工學軟硬體與投影技術」、(4)「分散式能源系統」、 (5)「智慧型機器人」、(6)「自動化精密機械」、(7)「先進製造技術」、(8)「電腦輔助分析與設計」。
系所發展特色
歷經三十年之努力,本系之教學與研究在各方面已能均衡發展,歷年來在全國機械相關領域常有優異表現。除了個人的研究之外,老師之間的合作研究亦頗為頻繁。放眼未來,人力、設備、空間等之整合已為必然之趨勢,順應潮流,本系教師經多年努力,已發展出多項整合型的重點方向。基礎已經穩固且有顯著績效者不少,例如:(1)「關鍵性生醫工程」、(2)「先進空氣動力局部污染控制」、(3)「虛擬實境遊戲工學軟硬體與投影技術」、(4)「分散式能源系統」、(5)「智慧型機器人」、(6)「自動化精密機械」、(7)「先進製造技術」、(8)「電腦輔助分析與設計」等。此等研究發展重點,係依循學校屬性、地區特色、校中長程發展方向、現有人力及有限資源等條件而發展出來,團隊的成員平日均持續積極 性的運作,依循研究目標、課程擬訂、設備購置、特色實驗室及人力資源等一貫嚴謹之流程,以中長程發展為標的,形成本系所之發展特色。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http://www.me.ntust.edu.tw/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配合國家科技發展與人才培育之需求,本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培育高級機械工程之專業工程師及研發人才,
以提昇我國機械工業之水準。
大學部的教育目標詳細條列如下:
- 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工程學理基礎,並能應用於實務之工程師。
- 培養學生成為能應用跨領域知識並追求創新之工程師。
- 培養學生成為具實作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之工程師。
- 培養學生成為具國際視野之工程師。
- 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專業倫理觀念,並重視環保之工程師。
上述本系教育目標乃是經由系務會議、工程教育認證工作小組會議、以及各常設性之諮詢委員會等多次開會討論及修改後,擬訂本系之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草案,並於96年11月系務會議初步通過本系之教育目標以及學生於畢業時應具備之核心能力。後更進一步透過與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產業界代表、校外諮詢委員會以及畢業系友等之多次座談會與意見調查,彙整各方意見後進行討論與修訂,最後於97年5月系務會議定案。本系並於97年通過工程認證,依照工程認證學會之審查意見持續修訂本系(所)之教育目標,經由多次與各方代表討論與修訂後,於99年9月修訂為目前之版本。為求能更貼切的呼應全球技術的瞬息萬變以及多樣化的產業與技術需求,本系之教育目標仍維持常態性的意見彙整、評議諮詢以進行細部的微調與修正。
方向
為因應未來科技整合趨勢,本系之教學與研究之發展朝向結合機械、電子、電機、光電、生技等產業,並以精密機械設計、精密製造與量測、自動化技術、熱流分析、光機電、微奈米科技、材料應用技術為發展方向。
基於此方向,本系教學課程之編排涵蓋傳統五大領域:(1)固力與設計、(2)製造、(3)熱流、(4)控制、(5)材料。每一領域除均有完整之科目與教材外,並配有完善之實驗設備。於研究方面,本系以先進精密機械為主軸,環繞主軸積極投入跨領域之生醫工程、光機電整合、奈米科技、先進材料、局部環境汙染排除、機車引擎、自動化與精密製造、遊戲軟體、以及智慧型機器人等關鍵性技術的研發,以提昇我國機械工程教育之深度與廣度。
特色
歷經三十餘年之發展,本系已然為國內機械產業界重要之高階人才培育機構,無論在機械設計、精密製造、機電整合、車輛工業、材料研發等各領域均可見台科大機械系之人才,綜合本系之特色,分依「人才培育」、「實務教學」、及「研究發展」三方面陳述:
人才培育
技職教育之別於普通教育體系,乃在其結合「理論與實務」,發展「應用研究」為教育重點。台灣科技大學為技職體系之最高學府,引領技職教育之興衰,在此重責之下,本系之人材培育在大學部首重養成理論與實務兼具之工程人才,研究所則加強其應用研究之能力。另處於知識經濟時代之工程人員,必須具備有效、快速之資訊擷取與運用能力,以因應每五年全球資訊倍增之現況。因此本系之人材培育特色除培育前述具理論與實務、應用研究之能力外,特別著重涵養學生之資訊運用能力,如此在未來資訊膨脹時代,才能充分掌握正確資訊,開發個人潛力,因應技術快速變遷之環境。根據天下雜誌歷年對台灣1000大企業所作的「企業最歡迎的人才來源」統計,本系畢業生每年皆列「製造業」前4名。技職教育之別於普通教育體系,乃在其結合「理論與實務」,發展「應用研究」為教育重點。台灣科技大學為技職體系之最高學府,引領技職教育之興衰,在此重責之下,本系之人材培育在大學部首重養成理論與實務兼具之工程人才,研究所則加強其應用研究之能力。另處於知識經濟時代之工程人員,必須具備有效、快速之資訊擷取與運用能力,以因應每五年全球資訊倍增之現況。因此本系之人材培育特色除培育前述具理論與實務、應用研究之能力外,特別著重涵養學生之資訊運用能力,如此在未來資訊膨脹時代,才能充分掌握正確資訊,開發個人潛力,因應技術快速變遷之環境。根據天下雜誌歷年對台灣1000大企業所作的「企業最歡迎的人才來源」統計,本系畢業生每年皆列 「製造業」前4名。
實務教學
本系學生主要來自高職與專科,於入學之前大部份學生已具有實作能力與特定技術証照。為因應此類屬性之學生,本系之教學發展除朝向補強技職生於專業學理方面之不足外,並以『均衡理論與實務』及『技術整合』為目標。因此在課程規劃上,著重於理論與實務並重。例如「機械系統設計」一科,即為針對此教學目標所設計的課程,訓練學生將其於各領域專業課程中所學得的知識加以整合與應用,同時培養其團隊合作之精神與能力。本課程由多位不同專長之老師分別講授一專業科目之應用領域,內容涵蓋機構設計、運動控制、選材製造、以及避震設計等。每學期並由授課老師共同規劃一適當之機械系統設計主題,學生必須根據此主題分組合作,設計並實際動手製作出成品,於期末參加「機械系統設計比賽」。本課程的競賽題目多樣而豐富,寓教於樂,充分啟發學生之學習興趣,並因知識技術之實體化,大幅提昇學生之學習成效。經由多年之實施,已蔚然成為本系之特色,並屢獲社會以及業界人士之讚賞與贊助。除此之外,本系連續三年參與經濟部主導之「啟動產業人力扎根計畫」,藉由與產業界以及法人單位的更密切的合作,補強本系的教學資源以及授課方向的調整,使得學生更能體會產業界的技能需求並提升學生落實眼到、心到、以至手到的學習動機,使得學生於畢業時具備的專業技能更符合 產業界的發展所需。
研究發展
本系教師研究發展之最大特色在提供教師自由發展的研究環境,教授們依其專長、計畫導向,成立專屬之研究室,充分發揮研究專長,並可結合同儕依科技演變,發 展整合型研究,以因應未來知識整合之需求。目前已具基礎者有 (1)「關鍵性生醫工程」、 (2)「先進空氣動力局部污染控制」、(3)「虛擬實境遊戲工學軟硬體與投影技術」、(4)「分散式能源系統」、 (5)「智慧型機器人」、(6)「自動化精密機械」、(7)「先進製造技術」、(8)「電腦輔助分析與設計」。
系所發展特色
歷經三十年之努力,本系之教學與研究在各方面已能均衡發展,歷年來在全國機械相關領域常有優異表現。除了個人的研究之外,老師之間的合作研究亦頗為頻繁。放眼未來,人力、設備、空間等之整合已為必然之趨勢,順應潮流,本系教師經多年努力,已發展出多項整合型的重點方向。基礎已經穩固且有顯著績效者不少,例如:(1)「關鍵性生醫工程」、(2)「先進空氣動力局部污染控制」、(3)「虛擬實境遊戲工學軟硬體與投影技術」、(4)「分散式能源系統」、(5)「智慧型機器人」、(6)「自動化精密機械」、(7)「先進製造技術」、(8)「電腦輔助分析與設計」等。此等研究發展重點,係依循學校屬性、地區特色、校中長程發展方向、現有人力及有限資源等條件而發展出來,團隊的成員平日均持續積極 性的運作,依循研究目標、課程擬訂、設備購置、特色實驗室及人力資源等一貫嚴謹之流程,以中長程發展為標的,形成本系所之發展特色。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http://www.me.ntust.edu.tw/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文化事業發展系
系所介紹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以下簡稱本系)於民國100年設立,招收學院部日四技學生一班。100至101學年度本系計有日間部四技2班,共計2個年級。現今的工商業環境已經形成供過於求的經濟社會,許多工商業產品均面臨強大的競爭壓力,為了長遠的發展及建立本系的特色,本系配合學校策略,符合就業市場與學生需求的教育模式。依據學生來源特性、產業特質、以及性向與興趣,課程規劃所預期達到之學生就業能力,以應用面作區分,朝培養學生具有「專業素養」、「國際視野」、「社會關壞」等三項特質,以具備中高階主管經營管理及概念整合的能力,以達成企管本位課程之實用性為目標。專業人才的三大主要領域則是集中在:文化素養、表達能力、企劃與實作。
「文化事業」不等同於「事業文化」。「文化事業․發展」不等同於「發展․事業文化」。任何事業(產業):魚農工礦、百工技藝、產品製造、物流金流,都各有其傳統精神與行業特質,這些內涵就是各行各業的「事業(產業)文化」。揭櫫發揚各色產業所具備的文化,或包裝、或重塑、或改造,以強化競爭力的種種舉措,就名為「發展產業文化」或「產業文化再造」。
「文化事業」,是眾多事業(產業)中的一支,指的是:以文化(廣義)為基本素材所建構、開發、變造、發展成形之事業。凡以文化為基底,以文字、影像、音聲、行動、展示為表達手段,以推銷文化為核心,以創造商業價值為目標之:文化、文藝、文學、遊藝、生活等等事業,皆屬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顧名思義就是用文化為材料,建立事業。既需有文化認知,更需有應用開創的技術能力,始能成事。「文化事業」所需的文化知識,在廣不在深,文史哲藝統合回歸,旨在建構旁徵博引,觸類旁通,兼容並蓄的「通才能力」而非「研究專家」。「文化事業」所需的技術能力,「在夠用不在精深」,旨在有能力支持創新操作時自如使用,必要時,可以共同語言,與技術精深專家有效對話。
本系的創設,即在整合技職與非技職教育體系之所長,培養有知識、有技術、能與高深知識和精深技術對話、能獨立創作、能團隊合作的文化事業人才。
本系專業素養核心能力指標
人文素養知識:
培養兼具相關領域本位課程能力。
導遊相關專業證照:
擁有導遊、領隊、旅遊相關之專業實務技能鑑定證照。
一般管理知識:
培養理論與實務兼具之一般管理能力。
資訊應用能力:
培養專業數位媒體、數位音樂製作、影像製作、網路與多媒體、攝影等資訊管理能力的運用與規劃設計能力。
創意創新整合:
培養專業專題研究之創新,使學生具備分析、獨立思考、專業負責與解決問題之能力。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文化事業發展系:
http://www.cvd.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以下簡稱本系)於民國100年設立,招收學院部日四技學生一班。100至101學年度本系計有日間部四技2班,共計2個年級。現今的工商業環境已經形成供過於求的經濟社會,許多工商業產品均面臨強大的競爭壓力,為了長遠的發展及建立本系的特色,本系配合學校策略,符合就業市場與學生需求的教育模式。依據學生來源特性、產業特質、以及性向與興趣,課程規劃所預期達到之學生就業能力,以應用面作區分,朝培養學生具有「專業素養」、「國際視野」、「社會關壞」等三項特質,以具備中高階主管經營管理及概念整合的能力,以達成企管本位課程之實用性為目標。專業人才的三大主要領域則是集中在:文化素養、表達能力、企劃與實作。
「文化事業」不等同於「事業文化」。「文化事業․發展」不等同於「發展․事業文化」。任何事業(產業):魚農工礦、百工技藝、產品製造、物流金流,都各有其傳統精神與行業特質,這些內涵就是各行各業的「事業(產業)文化」。揭櫫發揚各色產業所具備的文化,或包裝、或重塑、或改造,以強化競爭力的種種舉措,就名為「發展產業文化」或「產業文化再造」。
「文化事業」,是眾多事業(產業)中的一支,指的是:以文化(廣義)為基本素材所建構、開發、變造、發展成形之事業。凡以文化為基底,以文字、影像、音聲、行動、展示為表達手段,以推銷文化為核心,以創造商業價值為目標之:文化、文藝、文學、遊藝、生活等等事業,皆屬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顧名思義就是用文化為材料,建立事業。既需有文化認知,更需有應用開創的技術能力,始能成事。「文化事業」所需的文化知識,在廣不在深,文史哲藝統合回歸,旨在建構旁徵博引,觸類旁通,兼容並蓄的「通才能力」而非「研究專家」。「文化事業」所需的技術能力,「在夠用不在精深」,旨在有能力支持創新操作時自如使用,必要時,可以共同語言,與技術精深專家有效對話。
本系的創設,即在整合技職與非技職教育體系之所長,培養有知識、有技術、能與高深知識和精深技術對話、能獨立創作、能團隊合作的文化事業人才。
本系專業素養核心能力指標
人文素養知識:
培養兼具相關領域本位課程能力。
導遊相關專業證照:
擁有導遊、領隊、旅遊相關之專業實務技能鑑定證照。
一般管理知識:
培養理論與實務兼具之一般管理能力。
資訊應用能力:
培養專業數位媒體、數位音樂製作、影像製作、網路與多媒體、攝影等資訊管理能力的運用與規劃設計能力。
創意創新整合:
培養專業專題研究之創新,使學生具備分析、獨立思考、專業負責與解決問題之能力。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文化事業發展系:
http://www.cvd.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互動設計系
【發展】
互動設計系的規劃,跨設計、科技、媒體/視傳三領域,有鑑於目前業界對「互動介面及網站設計」、「互動程式設計」、及「互動創意與學習設計」等人才的需求孔急,故本系以互動設計(Interaction Design)為發展的主軸,結合資通訊技術(ICT)產業與創意產業,發展前瞻性跨產業的關鍵能力。互動設計系的設置不但能符合國家未來產業發展的需求,而且能提供上述所需人才的培養與訓練。
政府的文化政策強調「提升本土藝術,結合最新科技,融入國際市場」,互動科技結合文化創意產業蔚為潮流,跨領域人才培訓與合作環境的經營,乃是當前教育的新目標,這也是互動設計系發展的依據。此外,政府也積極的推動「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畫(i236計畫)」與「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等計畫,鼓勵產業結合創意與互動設計朝高附加價值的軟體及服務發展。互動設計系的目標,旨在培養學生具備上述各產業發展應有的基本能力與競爭能力。
【互動設計=設計+科技】
為活化你的設計,應用程式讓媒體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的內容與人產生互動,這就是互動設計。
【互動設計系的特色=關鍵能力=競爭力】
本系培養學生具有業界需要的關鍵能力,畢業後具有職場競爭力。
【互動設計系目標】
培養跨領域學習「設計+程式」之能力
應用互動科技與新知之實作能力
培養數位內容企畫設計、說故事表達及製作展示之能力
培養互動媒體設計、電腦動畫、遊戲設計之專業知能
培養溝通協調的能力
培養團隊合作與敬業負責的態度
【媒體設計組人才培育目標】
以互動媒體應用與互動遊戲設計為主,並能創造互動式體驗的情境與場域。培育職場最需要的人才:互動媒體設計師、使用者介面(UI)設計師、使用者經驗(UX)設計師、互動程式設計師、3D遊戲設計師、互動展示設計師等業界需求人才之優秀青年。
【視覺傳達設計組人才培育目標】
以數位內容研發為主,結合互動裝置數位內容應用。培育職場最需要的人才:互動視覺傳達設計師、圖形使用者介面(GUI)設計師、互動網頁設計師、行動裝置互動電子書設計師、數位教材設計師等業界需求人才之優秀青年。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互動設計系:
http://www.imd.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互動設計系的規劃,跨設計、科技、媒體/視傳三領域,有鑑於目前業界對「互動介面及網站設計」、「互動程式設計」、及「互動創意與學習設計」等人才的需求孔急,故本系以互動設計(Interaction Design)為發展的主軸,結合資通訊技術(ICT)產業與創意產業,發展前瞻性跨產業的關鍵能力。互動設計系的設置不但能符合國家未來產業發展的需求,而且能提供上述所需人才的培養與訓練。
政府的文化政策強調「提升本土藝術,結合最新科技,融入國際市場」,互動科技結合文化創意產業蔚為潮流,跨領域人才培訓與合作環境的經營,乃是當前教育的新目標,這也是互動設計系發展的依據。此外,政府也積極的推動「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畫(i236計畫)」與「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等計畫,鼓勵產業結合創意與互動設計朝高附加價值的軟體及服務發展。互動設計系的目標,旨在培養學生具備上述各產業發展應有的基本能力與競爭能力。
【互動設計=設計+科技】
為活化你的設計,應用程式讓媒體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的內容與人產生互動,這就是互動設計。
【互動設計系的特色=關鍵能力=競爭力】
本系培養學生具有業界需要的關鍵能力,畢業後具有職場競爭力。
【互動設計系目標】
培養跨領域學習「設計+程式」之能力
應用互動科技與新知之實作能力
培養數位內容企畫設計、說故事表達及製作展示之能力
培養互動媒體設計、電腦動畫、遊戲設計之專業知能
培養溝通協調的能力
培養團隊合作與敬業負責的態度
【媒體設計組人才培育目標】
以互動媒體應用與互動遊戲設計為主,並能創造互動式體驗的情境與場域。培育職場最需要的人才:互動媒體設計師、使用者介面(UI)設計師、使用者經驗(UX)設計師、互動程式設計師、3D遊戲設計師、互動展示設計師等業界需求人才之優秀青年。
【視覺傳達設計組人才培育目標】
以數位內容研發為主,結合互動裝置數位內容應用。培育職場最需要的人才:互動視覺傳達設計師、圖形使用者介面(GUI)設計師、互動網頁設計師、行動裝置互動電子書設計師、數位教材設計師等業界需求人才之優秀青年。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互動設計系:
http://www.imd.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
建築系歷史悠久,為國內最早成立的建築科系。其創設可溯自1912年(大正1年)工業講習所時代,因此1915年(大正4年)即有首屆建築科畢業生畢業,為當時台灣建築、營造界培育了無數的人才。台灣光復以後,原台北工業學校改制台北工專,而建築科曾於1963年及1966年,分別隸屬於土木工程科和工業設計科下之「建築組」,至1987年(民國76年)回復獨立為「建築設計科」,至改制台北技術學院以後的「建築系」,九十多年來,成就了今日台灣建築界的榮耀與基石。
學制
學制: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四技大學部、 二技進修部與進修學院。
學生概況
學生來源:
研究所:各公私立大學建築、都市計畫及相關科系畢業生或符合相關規定之在進修人員。
大學部:公私立高職(中)之畢業生及應屆經保送、推薦甄試學生。
進修部:參加夜二技入學考,培育實務技術人才。
進修學院:參加甄選及入學考,培育實務技術人才。
班級數:
計有研究所及 碩士在職專班每年級各一班,大學部四技學制四班,進修部與進修學院各三班,進修學院於九十三年辦理招生迄今,總計學生人數約為六百五十人。
進修管道:
國內相關研究所
就業方向:
建築 、都市計畫、都市設計、空間設計、景觀建築、不動產經營、環境規劃與管理、工程 顧問、應用藝術、營建、學術研究、建築師 、規劃師、設計師、景觀建築師、工程師、專業教 師、都市行政管理人員。
研究發展
原則:
鼓勵師資教學、研究、服務與推廣,提供學生研究與實習機會。
範疇:
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
建築結構
設計 理論與方法
住宅建設與社區規劃
建管 行政與工程管理
建築物理環境控制
建築 計劃與設計
都市規劃與設計
建築與都市防災
敷地開發與都市發展
教學研究分組
建築理論、歷史
都市規劃設計
建築設計
環控、結構、設備
景觀建築
電腦輔助設計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
http://www.arch.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學制
學制: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四技大學部、 二技進修部與進修學院。
學生概況
學生來源:
研究所:各公私立大學建築、都市計畫及相關科系畢業生或符合相關規定之在進修人員。
大學部:公私立高職(中)之畢業生及應屆經保送、推薦甄試學生。
進修部:參加夜二技入學考,培育實務技術人才。
進修學院:參加甄選及入學考,培育實務技術人才。
班級數:
計有研究所及 碩士在職專班每年級各一班,大學部四技學制四班,進修部與進修學院各三班,進修學院於九十三年辦理招生迄今,總計學生人數約為六百五十人。
進修管道:
國內相關研究所
就業方向:
建築 、都市計畫、都市設計、空間設計、景觀建築、不動產經營、環境規劃與管理、工程 顧問、應用藝術、營建、學術研究、建築師 、規劃師、設計師、景觀建築師、工程師、專業教 師、都市行政管理人員。
研究發展
原則:
鼓勵師資教學、研究、服務與推廣,提供學生研究與實習機會。
範疇:
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
建築結構
設計 理論與方法
住宅建設與社區規劃
建管 行政與工程管理
建築物理環境控制
建築 計劃與設計
都市規劃與設計
建築與都市防災
敷地開發與都市發展
教學研究分組
建築理論、歷史
都市規劃設計
建築設計
環控、結構、設備
景觀建築
電腦輔助設計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
http://www.arch.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系所特色
本系所由於在國內為最早成立之工業設計科系,本校又是台灣北部工科之技職教育先驅者,畢業之校友早期投身於台灣工業界、實務界者眾多。以歷屆傑出校友的分佈觀之,有來自精密鑄造工廠、大型鋼鐵廠、工業產品製造廠、軟體資訊公司、中型木製家具工廠、學校相關系所、設計推廣單位、智慧財產局等,均有傑出表現且身負重任。面對全球經濟低迷,本系所加強學生以職前準備,與產業界積極互動為目標,從就業講座、專業技能證照,到實作面的練習,充分發揮個人的專長特色。
系所教學特色
分為「產品設計」及「家具與室內設計」兩組,採精兵制小班教學,針對工業界之需求,培育學有專精之設計人才。教學內容理論與實務並重,專業核心課程採共同教學及個別指導之方是以結合多位教師專長,提供學生開闊之知識領域及增加教學效果。定期舉辦各種設計作品展是及相關活動,邀請系所專兼任教師、產業界之經營者及設計專家一同參與及評審,促進系所與各界之互動交流。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http://www.id.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本系所由於在國內為最早成立之工業設計科系,本校又是台灣北部工科之技職教育先驅者,畢業之校友早期投身於台灣工業界、實務界者眾多。以歷屆傑出校友的分佈觀之,有來自精密鑄造工廠、大型鋼鐵廠、工業產品製造廠、軟體資訊公司、中型木製家具工廠、學校相關系所、設計推廣單位、智慧財產局等,均有傑出表現且身負重任。面對全球經濟低迷,本系所加強學生以職前準備,與產業界積極互動為目標,從就業講座、專業技能證照,到實作面的練習,充分發揮個人的專長特色。
系所教學特色
分為「產品設計」及「家具與室內設計」兩組,採精兵制小班教學,針對工業界之需求,培育學有專精之設計人才。教學內容理論與實務並重,專業核心課程採共同教學及個別指導之方是以結合多位教師專長,提供學生開闊之知識領域及增加教學效果。定期舉辦各種設計作品展是及相關活動,邀請系所專兼任教師、產業界之經營者及設計專家一同參與及評審,促進系所與各界之互動交流。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http://www.id.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資訊與財金管理系
教學特色
資訊與財金管理系的教育目標在培養國家資訊與財金管理人才,使學生具備紮實的資訊技術及豐富的財金管理知識,課程教學以理論與實務兼顧的方式進行,使學生ㄧ方面具備獨立開發、管理資訊系統的能力,ㄧ方面對財金管理具備相當的知識。
課程設計
本系課程涵蓋資訊管理與財金管理雙方面的課程,大一與大二課程的目標以培養學生基礎的資訊管理與財金管理知識與能力為主,大三與大四提供多樣的資訊管理與財金管理課程,讓學生適性的發展專長領域與興趣。
發展方向
本系的發展重點為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實作技術能力,尤其因應本校在最近榮獲教育部發展典範科技大學第一名,本系更將學生取得專業證照、實習經驗、外語能力或跨領域學習等能力列為發展重點。本系全力落實學生前往企業進行實習,並將實習科目列為必修科目,同時提供專業證照考試的輔導與教學。本系並廣泛與台北市內各金融機構與資訊公司進行產學合作,提供學生實習經驗。本系也鼓勵學生進行雙學位的學習,積極與國內、國外的姊妹校合作,提供雙學位學制。
升學就業
在本系兼顧理論以及實務的課程教學下,本系畢業生未來畢業進路規劃之架構大致上可如圖所示。
(1) 升學攻讀碩士班、博士班:
經本系的教學培育後,本系學生在畢業後,可攻讀下列相關研究所碩士班或博士班
除上述之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之外,凡是關於資訊與財金管理之研究所博士班,本系畢業生皆可報考進修。
(2)成為國際企業中的重要人才:
本系所訓練的人才在畢業後可進入資訊業、金融業、財務管理業、電子業、製造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服務,本系培育的人才,能擔任的職務有:
資訊與財金管理系的教育目標在培養國家資訊與財金管理人才,使學生具備紮實的資訊技術及豐富的財金管理知識,課程教學以理論與實務兼顧的方式進行,使學生ㄧ方面具備獨立開發、管理資訊系統的能力,ㄧ方面對財金管理具備相當的知識。
課程設計
本系課程涵蓋資訊管理與財金管理雙方面的課程,大一與大二課程的目標以培養學生基礎的資訊管理與財金管理知識與能力為主,大三與大四提供多樣的資訊管理與財金管理課程,讓學生適性的發展專長領域與興趣。
發展方向
本系的發展重點為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實作技術能力,尤其因應本校在最近榮獲教育部發展典範科技大學第一名,本系更將學生取得專業證照、實習經驗、外語能力或跨領域學習等能力列為發展重點。本系全力落實學生前往企業進行實習,並將實習科目列為必修科目,同時提供專業證照考試的輔導與教學。本系並廣泛與台北市內各金融機構與資訊公司進行產學合作,提供學生實習經驗。本系也鼓勵學生進行雙學位的學習,積極與國內、國外的姊妹校合作,提供雙學位學制。
升學就業
在本系兼顧理論以及實務的課程教學下,本系畢業生未來畢業進路規劃之架構大致上可如圖所示。
(1) 升學攻讀碩士班、博士班:
經本系的教學培育後,本系學生在畢業後,可攻讀下列相關研究所碩士班或博士班
- 資訊管理碩士班、博士班
- 財務管理碩士班、博士班
- 金融管理碩士班、博士班
- 資訊工程碩士班、博士班
除上述之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之外,凡是關於資訊與財金管理之研究所博士班,本系畢業生皆可報考進修。
(2)成為國際企業中的重要人才:
本系所訓練的人才在畢業後可進入資訊業、金融業、財務管理業、電子業、製造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服務,本系培育的人才,能擔任的職務有:
- 資訊管理師
- 財務管理師
- 金融管理師
- 系統分析師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資訊與財金管理系: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系
北科大是百年的品牌,歷年來已培養無數的企業家,本校可謂企業家的搖籃,為配合學校未來的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需,本系以經營管理、創新與創業的結合為發展重點,在此發展主軸之下,本系以行銷管理、財務管理組織與策略管理及服務與科技管理等肆個學術領域為系所主要發展方向並形成特色。
行銷管理
主要以行銷管理、消費者行為、服務管理、行銷決策分析、品牌與通路策略、策略行銷等為發展方向,輔以實務個案與企業模擬等上課方式,培養學生創新與服務與品牌行銷之能力。
財務管理
著重於管理經濟學、財務管理、公司理財、風險管理、投資決策分析、行為財務與企業投資融資及避險決策之訂定。主要訓練學生公司理財與經營決策,並應用在創業的情境當中,輔以實務個案與投資模擬等上課方式,培養公司理財、創新與創業所需之財務決策能力。
組織與策略管理
以組織行為、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理論與管理、任用管理、策略管理等為主,旨在發展出系統性的管理理論與技術,對管理理論的建立與實務發展,做出積極有益的貢獻。
服務與科技管理
主要以專案管理、營運模式與供應鏈管理、客戶關係管理、計量管理與決策、服務設計等為發展方向,以服務科技與創新管理為主軸,輔以實務個案與資訊科技應用等上課方式,培養具創新應用之服務科技整合人才。
教育目標
本校為教學與研究並重,且能與產業密切結合的實務研究型大學,過去本校秉持誠、樸、精、勤之校訓,創造光榮的傳統,為延續此光榮傳統,本系結合本校教育目標與管理學院教育目標,制訂本系之教育目標如下: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系:
http://www.bm.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行銷管理
主要以行銷管理、消費者行為、服務管理、行銷決策分析、品牌與通路策略、策略行銷等為發展方向,輔以實務個案與企業模擬等上課方式,培養學生創新與服務與品牌行銷之能力。
財務管理
著重於管理經濟學、財務管理、公司理財、風險管理、投資決策分析、行為財務與企業投資融資及避險決策之訂定。主要訓練學生公司理財與經營決策,並應用在創業的情境當中,輔以實務個案與投資模擬等上課方式,培養公司理財、創新與創業所需之財務決策能力。
組織與策略管理
以組織行為、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理論與管理、任用管理、策略管理等為主,旨在發展出系統性的管理理論與技術,對管理理論的建立與實務發展,做出積極有益的貢獻。
服務與科技管理
主要以專案管理、營運模式與供應鏈管理、客戶關係管理、計量管理與決策、服務設計等為發展方向,以服務科技與創新管理為主軸,輔以實務個案與資訊科技應用等上課方式,培養具創新應用之服務科技整合人才。
教育目標
本校為教學與研究並重,且能與產業密切結合的實務研究型大學,過去本校秉持誠、樸、精、勤之校訓,創造光榮的傳統,為延續此光榮傳統,本系結合本校教育目標與管理學院教育目標,制訂本系之教育目標如下:
- 因應企業人才需求、促進產業升級、協助國家發展,培育具備經營管理基礎(學士)、專業(碩士)知識與技能之人才。
- 培育具備創新與創業能力的初階(學士)、中高階(碩士)經營管理人才。
- 培養具國際觀、領導與溝通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倫理品德之各領域產業所需人才。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系:
http://www.bm.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教育目標
培育具國際觀、敬業樂群、誠樸精勤之製造與供應鏈、產業電子化與資訊應用、管理科學與決策及一般管理等領域實務應用專長之中階工業工程與管理人才,以因應企業人才需求、促進產業升級、協助國家發展。
未來展望
教學之提升
以學程觀念亙續加強本系所課程規劃以融合理論與實務之個案教學、實務專題、建教合作等方式,培養學生具有工業工程與管理之專精學養,並符合業界之需求。每學期定期實施教學評量,以了解學生對各課程之反應,作為教師教學之參考。
研究之精進
配合未來地區產業特色,本系所將致力於如何將工業工程與管理之理論應用於業界,藉以服務業界。 鼓勵系所教師參加學術研討活動與赴公民營研習,藉以汲取新知。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http://www.iem.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培育具國際觀、敬業樂群、誠樸精勤之製造與供應鏈、產業電子化與資訊應用、管理科學與決策及一般管理等領域實務應用專長之中階工業工程與管理人才,以因應企業人才需求、促進產業升級、協助國家發展。
未來展望
教學之提升
以學程觀念亙續加強本系所課程規劃以融合理論與實務之個案教學、實務專題、建教合作等方式,培養學生具有工業工程與管理之專精學養,並符合業界之需求。每學期定期實施教學評量,以了解學生對各課程之反應,作為教師教學之參考。
研究之精進
配合未來地區產業特色,本系所將致力於如何將工業工程與管理之理論應用於業界,藉以服務業界。 鼓勵系所教師參加學術研討活動與赴公民營研習,藉以汲取新知。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http://www.iem.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教育目標
核心能力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http://www.mse.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 教育學生具備基本分子科學及工程專業知識技能,培養國家所需的高科技人才,以落實技職教育並因應多變的科技產業發展。
- 教育學生具備解決問題之能力、創新的能力。
- 教育學生具備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科技整合及管理之能力。
- 教育學生具備專業倫理、社會關懷、國際視野之人才。
核心能力
- 運用數學、物理、化學、生化、資訊及工程知識的能力。
- 設計執行分子科學與工程相關實驗,具備分析及解釋數據之能力。
- 計畫管理、有效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 發掘、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 具備資料蒐集、數據分析以及口頭報告之能力。
- 認知專業倫理及道德責任的能力,具備自我要求、負責的態度。
- 認識時事議題、瞭解工程技術對產業、環境、社會及全球之影響,具備終身學習之能力。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http://www.mse.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
教學目標
土木系教學目標為培育土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使能從事土木工程有關之規劃、調查、測繪、設計、施工、檢驗及維護管理等專業工作,進而培養學生具有土木各專業 領域之進修研究能力,以本系教學研究成果,促使國內土木工程環境向上提昇,以改善民生工程之技術與品質。
土防所為培育具備建設與防災知識,且專精實務的土木、生態與防災整合技術高級人才及師資,以務實性、寬廣性及應用性之理念為導向,土木領域為基石,生態與防 災為研究重點及發展特色,建立一個國內在土木與防災研究及技術方面之重點研究學術單位,並培育具有宏觀視野之永續工程師。
教學特色
未來展望
本系未來之教學及研究.將繼續著重於結構、大地、營建、管理、生態與防災資訊、水資源等方向發展,期能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以改進國內土木工程環境,提昇生產力及工程品質,進而以教學研究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提昇我國科技地位。
此外,本系為配合資訊時代之趨勢,同時積極推動電腦在土木工程上的應用,期能將各類土木工程的評估、分析、設計及營建管理電腦化,另將配合工程界,結合教學、研究、技術服務等方向,使技職教育體系落實於國家工程之長期發展。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
http://www.ce.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土木系教學目標為培育土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使能從事土木工程有關之規劃、調查、測繪、設計、施工、檢驗及維護管理等專業工作,進而培養學生具有土木各專業 領域之進修研究能力,以本系教學研究成果,促使國內土木工程環境向上提昇,以改善民生工程之技術與品質。
土防所為培育具備建設與防災知識,且專精實務的土木、生態與防災整合技術高級人才及師資,以務實性、寬廣性及應用性之理念為導向,土木領域為基石,生態與防 災為研究重點及發展特色,建立一個國內在土木與防災研究及技術方面之重點研究學術單位,並培育具有宏觀視野之永續工程師。
教學特色
- 強調理論與實務併重,與工程業界密切聯繫,增進教學效果。
- 配合科技資訊之發展,進行土木工程電腦化及自動化之務實教學,以培育具有專精技能之土木技術人才。
- 研究災害原理,並研發各種災害防救及災後復建技術。
- 研究以安全為基礎,生態為導向,以永續為目標之近自然工法﹝生態工法﹞。
未來展望
本系未來之教學及研究.將繼續著重於結構、大地、營建、管理、生態與防災資訊、水資源等方向發展,期能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以改進國內土木工程環境,提昇生產力及工程品質,進而以教學研究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提昇我國科技地位。
此外,本系為配合資訊時代之趨勢,同時積極推動電腦在土木工程上的應用,期能將各類土木工程的評估、分析、設計及營建管理電腦化,另將配合工程界,結合教學、研究、技術服務等方向,使技職教育體系落實於國家工程之長期發展。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
http://www.ce.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材料及資源工程系
本系草創於民國38年設立台灣省立台北工業專科學校礦冶工程科,於77年改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83年隨本校改制技術學院改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系,並於87年設置材料及資源工程研究所招收碩士生一班、95年改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並另行成立資源工程研究所,98年起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本系亦是全國唯一將材料科學與資源工程整合的學術單位,配合現代材料科技與資源永續發展,提供材料生命週期所需之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由資源之開發、處理、應用、再生,以至於材料製程、組織、性質、性能與應用等專業實務科技,使學生得以進入科技或學術領域發展。課程採材料與資源兩組分組教學,師資與各項教學研究設備互相支援,研究方向彼此整合,以強化學生學習的深度,並構建出其視野的廣度及專業技術的發展與競爭能力。以下針對材料及資源兩組之發展特色分別進行說明。
(1) 材料組之發展及研究重點在於培育材料工程之專業技術人才,使能擔負材料之製造、設計、處理、加工、品質管制及檢驗等任務。主要教學及研究方向在金屬、陶瓷及其複合材料之組成、微觀組織、製程及性質間之相互關係,材料之性能與應用,以及材料之防蝕與保固研究,研究之材料依功能性主要可以分為電子、奈米、生醫、能源、民生材料為主(如下圖)。其詳細內容包括: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材料組發展特色
1. 電子材料:
包括發光材料合成與應用、光觸媒材料合成與應用、光學陶瓷薄膜之製造、高頻表面聲波濾波器開發、高介電薄膜製程開發、磁性陶瓷材料配方開發。電子陶瓷材料:包括被動元件材料配方及製程開發,通訊用低溫共燒陶瓷材料與RF元件之設計及製作,非收縮型LTCC材料製程開發,及High Q、High K低溫介電陶瓷材料開發等。
2. 奈米材料:
設立奈米科技學程,發展包括具備光、電、磁功能奈米粉體之製備技術研發、粉體分散與分級技術研發、粉體粒面修飾/臉譜技術研發、晶粒成長行為調控配方、奈米材料結構及性能之分析測試等。奈米微粉末之應用以增加高分子材料之抗紫外線、吸收遠紅外線、抗菌消臭、導電及抗靜電或電磁等特殊機能。
3. 生醫材料:
包括奈米級生醫材料於組織工程及藥物傳遞與釋放領域之應用研究、生醫金屬材料之表面改質與生物親合性研究、生醫陶瓷與金屬複合材料於牙科骨科植體之應用研究、材料表面奈米化改質之抗菌性與應用研究。
4. 能源材料:
配合工程學院發展重點,成立發展太陽光電科技學程。發展的方向包括太陽能電池的材料研發及系統整合、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的研發、光電元件(如感測器)、磁流體發電機材料、固態電解質、光觸媒材料合成與應用、複合多層膜材料之製備及應用等。
5. 民生材料:
包括傳統金屬材料及其複合材料之製造、加工、熱處理及性質等創新製程與應用領域之開發;其中包括:鑄鐵、鑄鋁、鑄鋼、陶金複合材料、熱均壓與粉末冶金製程高緻密度材料、高溫合金、超合金及非晶質金屬等材料與其製程之研發,銅系、鎳鈦系形狀記憶合金之特性研究,及以上材料微結構與性質關係之探討。
(2) 資源組之主要研究及教學方向為資源開發及地質工程、資源應用及材料合成、以及資源處理及材料製程等三大專長領域。基於研究方向之專精,本系已積極整合各個領域專長之教師,組織資源及再生利用研究群。以實用技術研發為重心,並以實務性及應用性為導向,竭力爭取相關研究計劃。現謹將研究與發展重點列舉並分述如下: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資源組特色發展
1. 資源開發及地質工程:
本領域研究與發展重點包括:工程地質與大地工程之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與全球定位系統(GPS)應用於二次資源流向之監控技術、地理資訊系統(GIS)與全球定位系統(GPS)應用於二次資源處理地點之選址技術、礦山技術於污染場址整治之應用、廢棄礦山作為最終處置場之可行性評估技術、廢棄物最終處置場之資源探勘技術、各種工程地質調查與大地工程之試驗。所包含技術有工程地質調查、地質鑽探與岩心判釋、地下水調查與模擬、滑動層調查、岩石力學試驗與岩體破壞理論、邊坡穩定分析以及工程地質與大地工程整治規劃等。
根據內政部之統計,台灣地區天然災害發生數目自民國六十一年至九十年間成長了一倍之多,各種天災之損失迭創新記錄,另由行政院國科會的統計,台灣地區於民國五十年至七十六年間,因颱風、豪雨所造成的災害損失總計高達新台幣二千五百億元,平均每年將近一百億元。此些災害發生的驅動力雖然多與自然力量有關,但由於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不了解或甚至直接由人為因素所造成的也經常是災害發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地狹人稠卻又地質災害危機四伏的台灣,如何避免或降低地質災害損失,應是當前重要的課題。本系所的災害地質與環境地質研究重點即在以上之前提下,是由了解地質災害的發生機制出發,進而建立臺灣地區環境地質之基本資料並發展一套可信的地質災害發生預測方法,作為國土規畫之參考。
2. 資源應用及材料合成:
本領域之發展重點及特色包括:工業礦物之粉碎研磨及奈米化、純化,石材加工、表面處理及奈米化,微米與奈米級陶瓷與金屬粉體之合成、分散、流變性質及應用研究。
3. 資源再生處理及材料製程:
由於資源及再生技術近年來已受到世界各國之重視,並體認到資源枯竭與環境污染之嚴重性,因此提出資源再生對策。從廢棄物中將有用的資源加以回收利用,供為原料再生,如此不但可減少蘊藏資源之開採量,節省能源耗費,更可使廢棄物產生量減少,實為一體多面之解決良策。所以資源工程實為目前台灣急需發展之重要科技,也是獲得更豐富的生活物資與更完善的生活環境所必需建立的技術。本領域研究與發展重點包括資源回收、再生與利用,資源再生系統模擬、設計與自動化,資源再生與利用之整體性經濟評估,回收處理技術例如吸附、分散、凝聚、發泡、乳化、離子交換等表面處理技術,冶煉與精煉回收製程如材料回收之火法及濕法製程及製程反應中之熱力學、動力學與輸送現象之研究,回收材料加工技術如再生之貴金屬、鋼鐵材料、非鐵材料加工與應用。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材料及資源工程系:
http://www.mmre.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本系亦是全國唯一將材料科學與資源工程整合的學術單位,配合現代材料科技與資源永續發展,提供材料生命週期所需之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由資源之開發、處理、應用、再生,以至於材料製程、組織、性質、性能與應用等專業實務科技,使學生得以進入科技或學術領域發展。課程採材料與資源兩組分組教學,師資與各項教學研究設備互相支援,研究方向彼此整合,以強化學生學習的深度,並構建出其視野的廣度及專業技術的發展與競爭能力。以下針對材料及資源兩組之發展特色分別進行說明。
(1) 材料組之發展及研究重點在於培育材料工程之專業技術人才,使能擔負材料之製造、設計、處理、加工、品質管制及檢驗等任務。主要教學及研究方向在金屬、陶瓷及其複合材料之組成、微觀組織、製程及性質間之相互關係,材料之性能與應用,以及材料之防蝕與保固研究,研究之材料依功能性主要可以分為電子、奈米、生醫、能源、民生材料為主(如下圖)。其詳細內容包括: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材料組發展特色
1. 電子材料:
包括發光材料合成與應用、光觸媒材料合成與應用、光學陶瓷薄膜之製造、高頻表面聲波濾波器開發、高介電薄膜製程開發、磁性陶瓷材料配方開發。電子陶瓷材料:包括被動元件材料配方及製程開發,通訊用低溫共燒陶瓷材料與RF元件之設計及製作,非收縮型LTCC材料製程開發,及High Q、High K低溫介電陶瓷材料開發等。
2. 奈米材料:
設立奈米科技學程,發展包括具備光、電、磁功能奈米粉體之製備技術研發、粉體分散與分級技術研發、粉體粒面修飾/臉譜技術研發、晶粒成長行為調控配方、奈米材料結構及性能之分析測試等。奈米微粉末之應用以增加高分子材料之抗紫外線、吸收遠紅外線、抗菌消臭、導電及抗靜電或電磁等特殊機能。
3. 生醫材料:
包括奈米級生醫材料於組織工程及藥物傳遞與釋放領域之應用研究、生醫金屬材料之表面改質與生物親合性研究、生醫陶瓷與金屬複合材料於牙科骨科植體之應用研究、材料表面奈米化改質之抗菌性與應用研究。
4. 能源材料:
配合工程學院發展重點,成立發展太陽光電科技學程。發展的方向包括太陽能電池的材料研發及系統整合、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的研發、光電元件(如感測器)、磁流體發電機材料、固態電解質、光觸媒材料合成與應用、複合多層膜材料之製備及應用等。
5. 民生材料:
包括傳統金屬材料及其複合材料之製造、加工、熱處理及性質等創新製程與應用領域之開發;其中包括:鑄鐵、鑄鋁、鑄鋼、陶金複合材料、熱均壓與粉末冶金製程高緻密度材料、高溫合金、超合金及非晶質金屬等材料與其製程之研發,銅系、鎳鈦系形狀記憶合金之特性研究,及以上材料微結構與性質關係之探討。
(2) 資源組之主要研究及教學方向為資源開發及地質工程、資源應用及材料合成、以及資源處理及材料製程等三大專長領域。基於研究方向之專精,本系已積極整合各個領域專長之教師,組織資源及再生利用研究群。以實用技術研發為重心,並以實務性及應用性為導向,竭力爭取相關研究計劃。現謹將研究與發展重點列舉並分述如下: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資源組特色發展
1. 資源開發及地質工程:
本領域研究與發展重點包括:工程地質與大地工程之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與全球定位系統(GPS)應用於二次資源流向之監控技術、地理資訊系統(GIS)與全球定位系統(GPS)應用於二次資源處理地點之選址技術、礦山技術於污染場址整治之應用、廢棄礦山作為最終處置場之可行性評估技術、廢棄物最終處置場之資源探勘技術、各種工程地質調查與大地工程之試驗。所包含技術有工程地質調查、地質鑽探與岩心判釋、地下水調查與模擬、滑動層調查、岩石力學試驗與岩體破壞理論、邊坡穩定分析以及工程地質與大地工程整治規劃等。
根據內政部之統計,台灣地區天然災害發生數目自民國六十一年至九十年間成長了一倍之多,各種天災之損失迭創新記錄,另由行政院國科會的統計,台灣地區於民國五十年至七十六年間,因颱風、豪雨所造成的災害損失總計高達新台幣二千五百億元,平均每年將近一百億元。此些災害發生的驅動力雖然多與自然力量有關,但由於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不了解或甚至直接由人為因素所造成的也經常是災害發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地狹人稠卻又地質災害危機四伏的台灣,如何避免或降低地質災害損失,應是當前重要的課題。本系所的災害地質與環境地質研究重點即在以上之前提下,是由了解地質災害的發生機制出發,進而建立臺灣地區環境地質之基本資料並發展一套可信的地質災害發生預測方法,作為國土規畫之參考。
2. 資源應用及材料合成:
本領域之發展重點及特色包括:工業礦物之粉碎研磨及奈米化、純化,石材加工、表面處理及奈米化,微米與奈米級陶瓷與金屬粉體之合成、分散、流變性質及應用研究。
3. 資源再生處理及材料製程:
由於資源及再生技術近年來已受到世界各國之重視,並體認到資源枯竭與環境污染之嚴重性,因此提出資源再生對策。從廢棄物中將有用的資源加以回收利用,供為原料再生,如此不但可減少蘊藏資源之開採量,節省能源耗費,更可使廢棄物產生量減少,實為一體多面之解決良策。所以資源工程實為目前台灣急需發展之重要科技,也是獲得更豐富的生活物資與更完善的生活環境所必需建立的技術。本領域研究與發展重點包括資源回收、再生與利用,資源再生系統模擬、設計與自動化,資源再生與利用之整體性經濟評估,回收處理技術例如吸附、分散、凝聚、發泡、乳化、離子交換等表面處理技術,冶煉與精煉回收製程如材料回收之火法及濕法製程及製程反應中之熱力學、動力學與輸送現象之研究,回收材料加工技術如再生之貴金屬、鋼鐵材料、非鐵材料加工與應用。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材料及資源工程系:
http://www.mmre.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
教學方面
本系老師皆利用數位學習網站,進行輔助教學,提昇教師教學品質與成效。同時,每學期皆有部份課程以全程英文之授課方式進行,提昇學生具有國際化的競爭力。在大學部的課程方面,並配有研究生協助教學。同時在研究所的核心課程也逐步改以全程英文授課,以因應愈來愈多的國際留學生,同時也可培養學生具有國際化之能力。為完成本系才培育之目標,教學方面除授以基礎理論外,特別加強實習課程、專題研究、及校外現場參觀,培養實用技術。
研究方面
本系教師除努力提昇教學品質,增進教學效果外,並積極投入理論及實務之研究工作。在考量我國未來工業發展方向,及配合本系現有之師資、設備、及研究成果下,本系強調相關化工理論在生物技術、醫藥、高分子材料、污染防治、高科技材料之應用,且秉持潔淨生產原則,從事關鍵技術之開發,以協助提昇我國產業升級。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
http://www.che.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本系老師皆利用數位學習網站,進行輔助教學,提昇教師教學品質與成效。同時,每學期皆有部份課程以全程英文之授課方式進行,提昇學生具有國際化的競爭力。在大學部的課程方面,並配有研究生協助教學。同時在研究所的核心課程也逐步改以全程英文授課,以因應愈來愈多的國際留學生,同時也可培養學生具有國際化之能力。為完成本系才培育之目標,教學方面除授以基礎理論外,特別加強實習課程、專題研究、及校外現場參觀,培養實用技術。
- 整體規劃課程,加強基礎及專業理論,並朝重點方向集中
- 增開系列選修課程,使教學更具彈性化。加強專題研究課程,提昇研究風氣,除加緊延聘學有專精、理論實務兼俱之教師及充實研究設備外,並力促研究方向與本系發展方向相互配合,俾使研究成果更為落實。
- 開設專題討論課程,延聘校外專家就化工新知及其研究心得以短期課程型態實施教學。
- 誘導學生對電腦知識之學習,以迎接資訊時代的來臨。
- 鼓勵外語之學習,強化其面對國際化之能力。
研究方面
本系教師除努力提昇教學品質,增進教學效果外,並積極投入理論及實務之研究工作。在考量我國未來工業發展方向,及配合本系現有之師資、設備、及研究成果下,本系強調相關化工理論在生物技術、醫藥、高分子材料、污染防治、高科技材料之應用,且秉持潔淨生產原則,從事關鍵技術之開發,以協助提昇我國產業升級。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
http://www.che.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光電工程系
發展目標
光電工程系教育目標
學生核心能力
1-1具有描述各種不同的光電領域範疇的能力。
1-2具有應用科學、物理學、數學、光電理論基礎及技術能力。
2-1具有善用現代化科技及資訊工具之能力。
2-2具有效溝通、團隊合作及協調整合的能力。
3-1具備寬廣的國際視野及外語能力。
3-2具備人文素養及社會責任。
3-3具備良好抗壓性、專業倫理、敬業精神和品德操守。
3-4 具有自身學習不斷的精神。
4-1具有執行光電工程實務所需技術技巧及使用工具之能力。
4-2具有設計及執行實驗,以及分析解釋數據、解決問題的能力。
4-3具有設計光電工程系統、元件或流程之能力。
4-4 能瞭解光電產業現況與市場需求之能力。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光電工程系:
http://www.eo.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 掌握世界科技脈動與國家發展需求,研發尖端光電科技與應用技術。
- 利用理論、設計、及實驗等多元教學,延續本校優良傳統,培育高級專業與領導人才。
光電工程系教育目標
- 充實光電理論基本的知識及技能
- 培養實務執行與溝通協調之基本能力
- 培植具備國際觀、專業視野、人文素養之人才
- 培育符合產業需求的實用光電技術人才
學生核心能力
1-1具有描述各種不同的光電領域範疇的能力。
1-2具有應用科學、物理學、數學、光電理論基礎及技術能力。
2-1具有善用現代化科技及資訊工具之能力。
2-2具有效溝通、團隊合作及協調整合的能力。
3-1具備寬廣的國際視野及外語能力。
3-2具備人文素養及社會責任。
3-3具備良好抗壓性、專業倫理、敬業精神和品德操守。
3-4 具有自身學習不斷的精神。
4-1具有執行光電工程實務所需技術技巧及使用工具之能力。
4-2具有設計及執行實驗,以及分析解釋數據、解決問題的能力。
4-3具有設計光電工程系統、元件或流程之能力。
4-4 能瞭解光電產業現況與市場需求之能力。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光電工程系:
http://www.eo.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
本系以「多媒體系統(Multimedia Systems)」、「網路系統(Network Systems)」與「軟體系統(Software Systems)」等三大特色研究領域為核心,發展兼具實用性與前瞻性的資訊科技,以培養能直接投入資訊產業的科技人才為教學目標。這三大特色領域是數位內容產業所需的核心技術,也是資訊應用服務產業中最關鍵的技術,更是企業藉以提升效率、產能及營運能力的利器。因此本系的教學與研究全力配合上述的發展目標,著重於:
多媒體系統
(1) 多媒體系統與傳輸:
在過去數年間,本系已在多媒體尖端技術研發累積相當成果,除了執行科技部智慧聯網電視多年期整合型計畫,並已與佐臻科技、億像科技、致伸科技、聲寶公司、東元電機等公司,與資策會、工研院、及教育部體育署等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研發的核心技術包括視訊編碼與傳輸技術、智慧聯網電視、電腦視覺技術、運動資訊系統、汽車電子與視覺安全輔助系統等。未來將考量物聯網趨勢下的服務與應用模式,整合各項聯網裝置與智慧終端,研發具競爭優勢的技術,並創造優質的使用者經驗。
(2) 嵌入式系統與穿戴式技術:
近年來嵌入式系統的蓬勃發展與效能演進,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現在生活中的一部份,並且大大的改進了我們的生活體驗。常見嵌入式系統的應用有:MP3撥放機、數位機上盒(Set-top Box)、數位視訊錄影機(DVR)、遊戲機、家庭網路閘道器(Home Gateway)、網路電話(VoIP)、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穿戴式裝置(Wearable devices)、智慧眼鏡(Smart Glass)、行車輔助系統(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等。這些實現在生活中的嵌入式系統的應用,可充分應用於家電產品,並藉由其運算能力的強化,不僅已可達成數位家庭(Digit Home)或建立多媒體中心(Media Center)、以及普及運算(Pervasive Computing),現在更可將高效能多媒體運算應用於可穿戴式裝置,包含各種智慧眼鏡、智慧手錶、智慧衣服、與智慧照護系統等廣泛應用,使嵌入式系統之應用完全融入個人日常生活中。基於此,本系將致力研究整合嵌入式系統與多媒體、智慧終端、和物聯網等應用技術,為資通訊科技生活化培養核心的技術人才。
(3) 電腦圖學與資料可視化:
計算機圖學技術蓬勃發展,研究議題包含:電腦動畫、電腦遊戲、虛擬實境、互動介面、建模技術等。使用演繹建模技術,分析圖樣資料檔,設計形狀文法規則,接著進行構形與形狀分析,通過幾何處理進行互動式形狀編輯,正確性分析修正。得以創新設計,結合工業級三維成型機,透過3D列印進行設計實體化的驗證,開發高階三維繪圖硬體與軟體,藉此培養兼具資訊科技與設計能力。從巨量資料中分析出有用之資訊,資料數據可視化技術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研究主題包含:資料模型與影像模型、視覺感知與認知、資料可視化過程處理、空間感知、空間資料顯示、色彩使用與原理、使用解介面設計、互動模式、資料瀏覽與引導找尋、多變數多維度資料、樹狀與圖示、層級架構展現、複雜關係呈現、視覺化設計評估。
網路系統
(1) 無線及寬頻網路系統:
本系網路專業師資組成「無線及寬頻網路系統」研發團隊,專研行動計算、感測網路與物聯網系統、光學網路架構與群播機制、聯網電視影音傳輸及CDN/NPVR技術、寬頻無線通訊網路架構與運用、VoIP應用系統設計與實現、RFID定位追蹤及應用設計、網際網路電信監察、及通訊網路資源配置與效能評估等相關研究主題,進行理論探討或實務設計。並透過研究計畫及產學合作的執行,奠定學生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厚實基礎。
(2) 網際網路應用:
網際網路應用系統架構於「雲端運算」、「身份識別與存取」、「資料服務」、「企業流程」、「應用程式開發」等後端伺服技術,與「Web網頁」、「App行動應用」等前端使用者介面技術,涵蓋層面既深且廣。因此,選擇一個產品線完整且技術研發能力雄厚的平台供應商作為合作的對象是必要的。本系長期與IBM公司、微軟公司、Oracle公司等建立良好的產學合作關係,進行網際網路基礎架構與應用系統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並承接產業界委託之研發計劃案。近期,臺北科技大學已聘請美國微軟公司Murray Vince總經理擔任榮譽國際講座教授。在中長程的發展上,除持續接受業界產學合作案之外,並計劃進一步與「IBM大中華區軟體研發中心」及「微軟創新中心」建立更緊密的技術合作關係。藉由創新研發成果,累積技術經驗及智慧資產,確保本系在網際網路應用系統研發領域裡的領先地位。
(3) 社群網路與資料探勘及管理:
網際網路及Web技術除了提供傳統資料共享及搜尋服務之外,隨著智慧型行動裝置的普及和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社群網路已逐漸成為使用者主要互動交流的平台。社群使用者發布的訊息,具有即時、大量、多樣等巨量資料的特性,必須即時從大量簡短雜亂無章的資料中,判斷訊息的可信度,並過濾不當內容,才能有效進行分析。此部分研究運用資料探勘、社群網路分析、以及社群媒體探勘技術,並結合雲端分散式運算架構,以有效進行社群網路使用者的行為以及互動內容的即時分析。此外,網路型態的變化亦衍生出不同的計算環境,在這些新興的計算環境,如行動計算與雲端運算中,如何有效管理資料以提供諸如同儕網路應用、適地性服務與資料廣播服務等網路應用服務技術亦是本系的研究課題之一。
軟體系統
(1) 軟體技術:
各領域應用軟體之發展均植基於軟體技術能力,在軟體技術研究方面,本系著重在軟體工程技術與實務,涵蓋開發流程、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程式設計、測試維護、系統整合、專案規劃管理、團隊合作、輔助工具應用等,以期能發展出高品質、合乎使用者需求之實際可用的軟體為目的。為深入軟體技術研究,累積實務經驗,近年來本系朝向遊戲框架、持續整合工具、敏捷開發流程工具、網頁及雲端測試工具,以及測試服務等發展,透過開發大型軟體工具與服務,實際應用與研發軟體工程相關技術,以因應各個領域與產業界軟體發展的需求。目前已有多項衍生成果,範圍包含典範科大計畫、科技部整合型計畫、教育部軟體人才培育計畫、學生校外軟體競賽、產學合作與技術轉移、 敏捷開發流程導入、軟體測試服務、軟體工程相關教育訓練等,並獲得學界與業界的肯定。
(2) 分散式計算:
除典型的網路應用、科學計算所需的分散式計算技術之外,本系發展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分散式系統的研究,建立以Agent與Thin- Client技術為前緣,利用本校已建立之大型主機為中樞,結合具叢集計算能力的大型分散式系統,並輔以資料分析及資料探勘技術,進而建立功能強大且具有彈性的智慧型分散式系統,以因應業界日益複雜的計算需求。 本系獲得典範科大經費、校友捐資、以及科技部整合型計畫經費,陸續建置完成具高規格軟硬體系統的雲端運算實驗室,以提供軟體測試工廠建置手機APP測試環境以及雲端效能測試平台,並執行多項產學合作與技術轉移。該實驗室亦做為本系開設雲端運算與運用等課程時,提供學生資料科學與大數據分析等實習場所,藉以提升本系學生實作能力及增加就業競爭力。
教育目標
以本校與電資學院之教育目標為基礎,同時參酌社會期許與配合政府政策,以培育出具有良好專業素養及健全人格的社會人才,並做為本系修業規定與授課實況之依據,訂定本系教育目標如下: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
http://csie.ntut.edu.tw/csie/index_i.htm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 研發以應用為導向的理論與技術
- 強調訓練系統設計與實務並重之技能,以及
- 尋求與業界需求密切結合的專案及相關研究計畫。
多媒體系統
(1) 多媒體系統與傳輸:
在過去數年間,本系已在多媒體尖端技術研發累積相當成果,除了執行科技部智慧聯網電視多年期整合型計畫,並已與佐臻科技、億像科技、致伸科技、聲寶公司、東元電機等公司,與資策會、工研院、及教育部體育署等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研發的核心技術包括視訊編碼與傳輸技術、智慧聯網電視、電腦視覺技術、運動資訊系統、汽車電子與視覺安全輔助系統等。未來將考量物聯網趨勢下的服務與應用模式,整合各項聯網裝置與智慧終端,研發具競爭優勢的技術,並創造優質的使用者經驗。
(2) 嵌入式系統與穿戴式技術:
近年來嵌入式系統的蓬勃發展與效能演進,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現在生活中的一部份,並且大大的改進了我們的生活體驗。常見嵌入式系統的應用有:MP3撥放機、數位機上盒(Set-top Box)、數位視訊錄影機(DVR)、遊戲機、家庭網路閘道器(Home Gateway)、網路電話(VoIP)、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穿戴式裝置(Wearable devices)、智慧眼鏡(Smart Glass)、行車輔助系統(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等。這些實現在生活中的嵌入式系統的應用,可充分應用於家電產品,並藉由其運算能力的強化,不僅已可達成數位家庭(Digit Home)或建立多媒體中心(Media Center)、以及普及運算(Pervasive Computing),現在更可將高效能多媒體運算應用於可穿戴式裝置,包含各種智慧眼鏡、智慧手錶、智慧衣服、與智慧照護系統等廣泛應用,使嵌入式系統之應用完全融入個人日常生活中。基於此,本系將致力研究整合嵌入式系統與多媒體、智慧終端、和物聯網等應用技術,為資通訊科技生活化培養核心的技術人才。
(3) 電腦圖學與資料可視化:
計算機圖學技術蓬勃發展,研究議題包含:電腦動畫、電腦遊戲、虛擬實境、互動介面、建模技術等。使用演繹建模技術,分析圖樣資料檔,設計形狀文法規則,接著進行構形與形狀分析,通過幾何處理進行互動式形狀編輯,正確性分析修正。得以創新設計,結合工業級三維成型機,透過3D列印進行設計實體化的驗證,開發高階三維繪圖硬體與軟體,藉此培養兼具資訊科技與設計能力。從巨量資料中分析出有用之資訊,資料數據可視化技術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研究主題包含:資料模型與影像模型、視覺感知與認知、資料可視化過程處理、空間感知、空間資料顯示、色彩使用與原理、使用解介面設計、互動模式、資料瀏覽與引導找尋、多變數多維度資料、樹狀與圖示、層級架構展現、複雜關係呈現、視覺化設計評估。
網路系統
(1) 無線及寬頻網路系統:
本系網路專業師資組成「無線及寬頻網路系統」研發團隊,專研行動計算、感測網路與物聯網系統、光學網路架構與群播機制、聯網電視影音傳輸及CDN/NPVR技術、寬頻無線通訊網路架構與運用、VoIP應用系統設計與實現、RFID定位追蹤及應用設計、網際網路電信監察、及通訊網路資源配置與效能評估等相關研究主題,進行理論探討或實務設計。並透過研究計畫及產學合作的執行,奠定學生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厚實基礎。
(2) 網際網路應用:
網際網路應用系統架構於「雲端運算」、「身份識別與存取」、「資料服務」、「企業流程」、「應用程式開發」等後端伺服技術,與「Web網頁」、「App行動應用」等前端使用者介面技術,涵蓋層面既深且廣。因此,選擇一個產品線完整且技術研發能力雄厚的平台供應商作為合作的對象是必要的。本系長期與IBM公司、微軟公司、Oracle公司等建立良好的產學合作關係,進行網際網路基礎架構與應用系統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並承接產業界委託之研發計劃案。近期,臺北科技大學已聘請美國微軟公司Murray Vince總經理擔任榮譽國際講座教授。在中長程的發展上,除持續接受業界產學合作案之外,並計劃進一步與「IBM大中華區軟體研發中心」及「微軟創新中心」建立更緊密的技術合作關係。藉由創新研發成果,累積技術經驗及智慧資產,確保本系在網際網路應用系統研發領域裡的領先地位。
(3) 社群網路與資料探勘及管理:
網際網路及Web技術除了提供傳統資料共享及搜尋服務之外,隨著智慧型行動裝置的普及和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社群網路已逐漸成為使用者主要互動交流的平台。社群使用者發布的訊息,具有即時、大量、多樣等巨量資料的特性,必須即時從大量簡短雜亂無章的資料中,判斷訊息的可信度,並過濾不當內容,才能有效進行分析。此部分研究運用資料探勘、社群網路分析、以及社群媒體探勘技術,並結合雲端分散式運算架構,以有效進行社群網路使用者的行為以及互動內容的即時分析。此外,網路型態的變化亦衍生出不同的計算環境,在這些新興的計算環境,如行動計算與雲端運算中,如何有效管理資料以提供諸如同儕網路應用、適地性服務與資料廣播服務等網路應用服務技術亦是本系的研究課題之一。
軟體系統
(1) 軟體技術:
各領域應用軟體之發展均植基於軟體技術能力,在軟體技術研究方面,本系著重在軟體工程技術與實務,涵蓋開發流程、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程式設計、測試維護、系統整合、專案規劃管理、團隊合作、輔助工具應用等,以期能發展出高品質、合乎使用者需求之實際可用的軟體為目的。為深入軟體技術研究,累積實務經驗,近年來本系朝向遊戲框架、持續整合工具、敏捷開發流程工具、網頁及雲端測試工具,以及測試服務等發展,透過開發大型軟體工具與服務,實際應用與研發軟體工程相關技術,以因應各個領域與產業界軟體發展的需求。目前已有多項衍生成果,範圍包含典範科大計畫、科技部整合型計畫、教育部軟體人才培育計畫、學生校外軟體競賽、產學合作與技術轉移、 敏捷開發流程導入、軟體測試服務、軟體工程相關教育訓練等,並獲得學界與業界的肯定。
(2) 分散式計算:
除典型的網路應用、科學計算所需的分散式計算技術之外,本系發展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分散式系統的研究,建立以Agent與Thin- Client技術為前緣,利用本校已建立之大型主機為中樞,結合具叢集計算能力的大型分散式系統,並輔以資料分析及資料探勘技術,進而建立功能強大且具有彈性的智慧型分散式系統,以因應業界日益複雜的計算需求。 本系獲得典範科大經費、校友捐資、以及科技部整合型計畫經費,陸續建置完成具高規格軟硬體系統的雲端運算實驗室,以提供軟體測試工廠建置手機APP測試環境以及雲端效能測試平台,並執行多項產學合作與技術轉移。該實驗室亦做為本系開設雲端運算與運用等課程時,提供學生資料科學與大數據分析等實習場所,藉以提升本系學生實作能力及增加就業競爭力。
教育目標
以本校與電資學院之教育目標為基礎,同時參酌社會期許與配合政府政策,以培育出具有良好專業素養及健全人格的社會人才,並做為本系修業規定與授課實況之依據,訂定本系教育目標如下:
- 專業知識:培育學生具備資訊工程專業知識;
- 技術扎根:培育學生具備紮實的實務技能;
- 社會關懷:培育學生認識資訊科技對社會之影響與責任;
- 國際視野:培育學生瞭解資訊科技發展與全球產業脈動;
- 終身學習:培育學生習於自我充實,以面對資訊科技快速變化的挑戰。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
http://csie.ntut.edu.tw/csie/index_i.htm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電子工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上之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產業界對中高階層技術人才的質與量之需求均極為殷切。電子系隸屬「 電資學院」,教學目標乃配合工業經濟發展與產業界的需求,積極為國內產業界培育高等電子專業技術人才,其發展的重點以計算機工程(含軟體、硬體、韌體、多媒體、人機介面、及單晶片微處理、無線通訊 (含無線傳播、行動通訊、信號處理及網路應用)、電波工程(含數值電磁、高頻電路、微波傳播、微波積體電路設計、光電系統、光通訊及光纖有線電視雙向互動影音傳輸)與晶片系統(晶片設計、電腦輔助、設計自動化、軟硬體共同設計)等四大領域,並強調計算機、通訊、電波及積體電路等技術之整合與應用。
目前,本系師資計有專任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等共三十幾位。學生計有博士生近55人、碩士生超過181人、碩士在職專班、大學部二技生一班、大學部四技生八班、進修學院二技生三班及進修部二技生三班。
教學方面為因應科技整合潮流,顧及電子工業發展走向及產業界實際就業市場之需求,即時增修訂系所之必選修課程結構與教材,結合計算機工程、無線通訊、信號處理、電波傳播及光電控制等領域,對學生施以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完整的專業訓練,使其具備各種有關電子工程之設計、製造、應用與修護的專業技能,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符合高級技術人才必備的資格。而且為配合通識課程的規劃,來提升學生之科技與人文素養。同時,為充份尊重學生的受教權及了解老師的教學成效,於每學期期末對每一學科進行教學評量,以作為提昇教與學的參考依據。
研究方面,近年來教師積極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及產學合作研究計畫,參加國際與國內學術會議發表論文與著作於期刊與申請發明專刊。每學期邀約校外產官學之專家學者,舉辦12場以上之學術專題演講,提昇本系學術研究風氣。在有限的資源與空間之下,為發揮其最有效的使用功能,教學實驗室計有電子電路實驗室、通訊系統實驗室、微電腦 週邊實驗室與電腦軟體實驗室,而研究實驗室計有視覺影像及人機界面實驗室、高頻電路實驗室、嵌入式系統與醫電工程實驗室、網路應用實驗室、語音暨通訊信號處理實驗室、行動通訊實驗室、展頻通訊實驗室、無線區域網路實驗室、射頻與天線實驗室、應用電磁實驗室、無線通訊實驗室、微波與無線零組件實驗室、無反射天線與電磁量測實驗室、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實驗室、 混合訊號IC實驗室、功率積體電路設計實驗室。
推廣教育方面為配合第三教育國道回流教育、國家建設與高科技發展、提昇企業於國際間之競爭力及服務校友需求,提供社會人士終身學習與永續進修管道,除進修學院及進修部學制之外,也推廣教育課程與相關研習班。
獎助學金方面,為紀念本系已故李海水老師在校服務十三年餘,彰顯其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對本系貢獻良多,特邀集熱心校友募款250萬元,於85學年成立『李海水老師紀念獎學金』,以每年孳息嘉惠後進學子得以繼續領受其遺愛。本系林宏裕校友(陽光電子董事長)為鼓勵電子系同學積極從事專題研究,養成創新思考模式,提升學術能力與實務技能,特提供1,000萬元,於88學年成立『林宏裕校友學生實務專題獎助辦法』,以每年孳息獎勵實務專題製作績優同學。本系胡家龍校友(聯強 國際公司總經理) 為紀念其父親胡旭東先生,特捐贈350萬元,於89學年成立『胡家龍校友紀念父親胡旭東先生獎助學金』,以每年孳息獎助清寒且品學兼優的學生及學生緊急救助用。 本系廖學福校友(建興電子總經理)為紀念其父親廖大宜先生,特捐贈1,000萬元,於94學年成立『廖大宜先生清寒獎助學金』,以每年孳息獎助清寒且品學兼優的學生及學生緊急救助用。本系莊永順校友(研揚科技董事長)為紀念其母親莊李香女士,特捐贈500萬元,於95學年成立『莊李香女士清寒獎助學金』,以每年孳息獎助清寒且品學兼優的學生及學生緊急救助用。本系賴柏洲教授,特捐贈802萬元(賴柏洲教授捐贈300萬元,其餘捐贈計502萬元),於95學年成立『賴柏洲教授獎助學金』,以每年孳息獎助清寒且品學兼優的學生及學生緊急救助用。
本系未來發展在教學、研究、服務、進修及推廣等均應作相當程度的增進,對內健全體質,對外提昇競爭力。優先重整研究實驗室,同領域的老師互組研究群,相輔相成,建立各實驗室特色,並於實驗室外牆展示教學與研究成果海報。走出去爭取主辦大型學術研討會,規畫多年度整合型計劃,提昇研究風氣與層次。鼓勵以博碩士論文與專題製作等成果向國內外研討會議與期刊多投稿,以增加本系的曝光率,提昇知名度。連結現有資源與產業界之研發計劃,提供教師學術研究成果,帶動產業升級,共創雙贏。整合校友力量,協助同仁與校友的多方面互動及交流,結合於教學研究服務與推廣等夥伴關係。92學年度起『博士班』開始招生。提昇師資陣容,繼續薦送講師分赴國內外攻讀博士學位及延聘學經歷豐富之教師。定期舉行教學經驗交流研討會、檢討增修新課程的開設及推廣專業用書原文優先,提昇學生專業英文能力及進修與就業的實力。傳授學生IQ,提昇其EQ,更要求其兼具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相關的專業認證,如甲級技術證照、高考、電腦應用及網路管理等。規劃本系專業學程,包含半導體、積體電路設計、硬體應用、軟體應用、無線通訊及電波傳播等6個學程,預定學生畢業學分至少須包含2個學程,以鼓勵學生修習多元專業,培養日後在社會多一分生存的知識實力。加強回流教育,推廣學分班、非學分班與相關專業研習班,並於92學年起碩士在職專班開始招生,提供校友與社會人士再進修的機會。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http://www.cce.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目前,本系師資計有專任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等共三十幾位。學生計有博士生近55人、碩士生超過181人、碩士在職專班、大學部二技生一班、大學部四技生八班、進修學院二技生三班及進修部二技生三班。
教學方面為因應科技整合潮流,顧及電子工業發展走向及產業界實際就業市場之需求,即時增修訂系所之必選修課程結構與教材,結合計算機工程、無線通訊、信號處理、電波傳播及光電控制等領域,對學生施以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完整的專業訓練,使其具備各種有關電子工程之設計、製造、應用與修護的專業技能,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符合高級技術人才必備的資格。而且為配合通識課程的規劃,來提升學生之科技與人文素養。同時,為充份尊重學生的受教權及了解老師的教學成效,於每學期期末對每一學科進行教學評量,以作為提昇教與學的參考依據。
研究方面,近年來教師積極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及產學合作研究計畫,參加國際與國內學術會議發表論文與著作於期刊與申請發明專刊。每學期邀約校外產官學之專家學者,舉辦12場以上之學術專題演講,提昇本系學術研究風氣。在有限的資源與空間之下,為發揮其最有效的使用功能,教學實驗室計有電子電路實驗室、通訊系統實驗室、微電腦 週邊實驗室與電腦軟體實驗室,而研究實驗室計有視覺影像及人機界面實驗室、高頻電路實驗室、嵌入式系統與醫電工程實驗室、網路應用實驗室、語音暨通訊信號處理實驗室、行動通訊實驗室、展頻通訊實驗室、無線區域網路實驗室、射頻與天線實驗室、應用電磁實驗室、無線通訊實驗室、微波與無線零組件實驗室、無反射天線與電磁量測實驗室、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實驗室、 混合訊號IC實驗室、功率積體電路設計實驗室。
推廣教育方面為配合第三教育國道回流教育、國家建設與高科技發展、提昇企業於國際間之競爭力及服務校友需求,提供社會人士終身學習與永續進修管道,除進修學院及進修部學制之外,也推廣教育課程與相關研習班。
獎助學金方面,為紀念本系已故李海水老師在校服務十三年餘,彰顯其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對本系貢獻良多,特邀集熱心校友募款250萬元,於85學年成立『李海水老師紀念獎學金』,以每年孳息嘉惠後進學子得以繼續領受其遺愛。本系林宏裕校友(陽光電子董事長)為鼓勵電子系同學積極從事專題研究,養成創新思考模式,提升學術能力與實務技能,特提供1,000萬元,於88學年成立『林宏裕校友學生實務專題獎助辦法』,以每年孳息獎勵實務專題製作績優同學。本系胡家龍校友(聯強 國際公司總經理) 為紀念其父親胡旭東先生,特捐贈350萬元,於89學年成立『胡家龍校友紀念父親胡旭東先生獎助學金』,以每年孳息獎助清寒且品學兼優的學生及學生緊急救助用。 本系廖學福校友(建興電子總經理)為紀念其父親廖大宜先生,特捐贈1,000萬元,於94學年成立『廖大宜先生清寒獎助學金』,以每年孳息獎助清寒且品學兼優的學生及學生緊急救助用。本系莊永順校友(研揚科技董事長)為紀念其母親莊李香女士,特捐贈500萬元,於95學年成立『莊李香女士清寒獎助學金』,以每年孳息獎助清寒且品學兼優的學生及學生緊急救助用。本系賴柏洲教授,特捐贈802萬元(賴柏洲教授捐贈300萬元,其餘捐贈計502萬元),於95學年成立『賴柏洲教授獎助學金』,以每年孳息獎助清寒且品學兼優的學生及學生緊急救助用。
本系未來發展在教學、研究、服務、進修及推廣等均應作相當程度的增進,對內健全體質,對外提昇競爭力。優先重整研究實驗室,同領域的老師互組研究群,相輔相成,建立各實驗室特色,並於實驗室外牆展示教學與研究成果海報。走出去爭取主辦大型學術研討會,規畫多年度整合型計劃,提昇研究風氣與層次。鼓勵以博碩士論文與專題製作等成果向國內外研討會議與期刊多投稿,以增加本系的曝光率,提昇知名度。連結現有資源與產業界之研發計劃,提供教師學術研究成果,帶動產業升級,共創雙贏。整合校友力量,協助同仁與校友的多方面互動及交流,結合於教學研究服務與推廣等夥伴關係。92學年度起『博士班』開始招生。提昇師資陣容,繼續薦送講師分赴國內外攻讀博士學位及延聘學經歷豐富之教師。定期舉行教學經驗交流研討會、檢討增修新課程的開設及推廣專業用書原文優先,提昇學生專業英文能力及進修與就業的實力。傳授學生IQ,提昇其EQ,更要求其兼具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相關的專業認證,如甲級技術證照、高考、電腦應用及網路管理等。規劃本系專業學程,包含半導體、積體電路設計、硬體應用、軟體應用、無線通訊及電波傳播等6個學程,預定學生畢業學分至少須包含2個學程,以鼓勵學生修習多元專業,培養日後在社會多一分生存的知識實力。加強回流教育,推廣學分班、非學分班與相關專業研習班,並於92學年起碩士在職專班開始招生,提供校友與社會人士再進修的機會。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http://www.cce.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教育目標
本系以教授電機工程專業知識及培育國家建設所需之電機科技專業人才為主要目標。教育方式採理論與實務並重並培養國際觀;其教學範圍涵蓋電機工程各項領域,以培養具務實及創新能力之人才。所培育之學生除希望能依個人志趣從事相關之專業事務外,更期望能在研究發展、立意創新等方面發其潛能,特別注重職業道德的涵養及加強跨領域團隊工作的能力及習慣。
課程規劃
本系最低畢業學分為139學分,含共同必修34學分,專業必修77學分及專業選修28學分。 系內設立課程委員會,由產業界、學術界、本系專任教師與學生代表共計14人組成。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依据系所教育目標, 配合工業界最新發展趨勢,規劃配套的課程設計, 以訓練學生達到預期的核心能力。本系的課程規劃採取實務與理論並重的原則。五大專業領域內各有其必修的課程及實驗課程, 也有跨領域的必修規定, 以培養學生跨領域的專業能力及團隊合作的工作習慣。學生專題實作能力的訓練及學長的經驗傳承,已經由大學部深入至研究所階段,近年來畢業生受產業界的歡迎程度,高居全國5~6名。
重點研究領域
本系五大專業領域的發展重點為:
1.電力與能源專業領域
電力自由化、電力系統穩定度、電力系統運轉與控制、配電自動化、電力系統品質、類神經網路應用、專家系統應用、再生能源及應用、軌道電力系統、無人水面載具、遠端監控及應用、奈米科技及應用、電力與通訊整合、高科技廠電力事故診斷與防治、電力風險評估。
2.電力電子專業領域
電力電子應用技術、直流/直流轉換器、交流/直流轉換器、變頻器控制、控制IC設計、能源監控系統、儲能技術、汽電共生、光電能源等、電動載具之電動動力設計等。
3.控制專業領域
模糊控制、控制技術應用、電動機控制、三C整合、家庭自動化、遠距監控、強健控制、系統理論與控制、機器人學、視覺伺服控制、即時視覺追蹤與應用、智慧型運輸系統。
4.通訊專業領域
數位訊號處理、通訊工程、編碼及消息理論、無線通訊、行動無線網路、語音處理、音訊處理、光纖通訊系統、光纖通訊系統、光通訊元件、影像/視訊訊號處理、多媒體通訊、網際網路、IP-Based網路等。
5.計算機專業領域
數位系統、計算機組織與結構、網路可靠度分析、分散式系統、資訊檢索、智慧型代理人、遠距教學、資料庫、電子設計自動化、嵌入式系統、數位電子醫療、混合訊號晶片設計、類比晶片設計、通訊晶片設計、生物醫學晶片設計、感測元件設計、電腦網路、高速光 纖網路、行動無線網路、多媒體通訊、排隊理論、圖形識別、遙測影像分析。
系所特色
本系除電力與能源專業領域較著重傳統的電機專業外,其餘電力電子、控制系統、通訊工程及計算機工程四個專業領域與目前尖端的電子科技產業環環相扣。對於有志專攻電子或系統方面的學子,切勿因傳統的窠臼印象而忽略了選讀北科電機的機會。北科電機的實做技術訓練及紮實的理論基礎,在全國性的各種競賽中常領先群倫,獲得佳績。
成果與展望
近年來本系精心規劃的課程設計,在「嚴管勤教」的教育理念下,訓練出理論基礎與實作能力俱佳的學生,在「國際工程教育認證」(IEET)的訪評中,獲得很高的評價。在2008年天下雜誌畢業生受企業界認同的調查中,居電機所全國排名五-六名之間。助理教授以上的研究實績也是逐年提升,據2008年天下Cheers雜誌調查結果,本系總排名及學術排名已進入全國前十名;自民國87年設立研究所以來,短短的十年內教研成果令人刮目相看。在師生的齊心努力之下,未來的展望將是輝煌耀眼而不可限量。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http://www.ee.ntut.edu.tw/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本系以教授電機工程專業知識及培育國家建設所需之電機科技專業人才為主要目標。教育方式採理論與實務並重並培養國際觀;其教學範圍涵蓋電機工程各項領域,以培養具務實及創新能力之人才。所培育之學生除希望能依個人志趣從事相關之專業事務外,更期望能在研究發展、立意創新等方面發其潛能,特別注重職業道德的涵養及加強跨領域團隊工作的能力及習慣。
課程規劃
本系最低畢業學分為139學分,含共同必修34學分,專業必修77學分及專業選修28學分。 系內設立課程委員會,由產業界、學術界、本系專任教師與學生代表共計14人組成。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依据系所教育目標, 配合工業界最新發展趨勢,規劃配套的課程設計, 以訓練學生達到預期的核心能力。本系的課程規劃採取實務與理論並重的原則。五大專業領域內各有其必修的課程及實驗課程, 也有跨領域的必修規定, 以培養學生跨領域的專業能力及團隊合作的工作習慣。學生專題實作能力的訓練及學長的經驗傳承,已經由大學部深入至研究所階段,近年來畢業生受產業界的歡迎程度,高居全國5~6名。
重點研究領域
本系五大專業領域的發展重點為:
1.電力與能源專業領域
電力自由化、電力系統穩定度、電力系統運轉與控制、配電自動化、電力系統品質、類神經網路應用、專家系統應用、再生能源及應用、軌道電力系統、無人水面載具、遠端監控及應用、奈米科技及應用、電力與通訊整合、高科技廠電力事故診斷與防治、電力風險評估。
2.電力電子專業領域
電力電子應用技術、直流/直流轉換器、交流/直流轉換器、變頻器控制、控制IC設計、能源監控系統、儲能技術、汽電共生、光電能源等、電動載具之電動動力設計等。
3.控制專業領域
模糊控制、控制技術應用、電動機控制、三C整合、家庭自動化、遠距監控、強健控制、系統理論與控制、機器人學、視覺伺服控制、即時視覺追蹤與應用、智慧型運輸系統。
4.通訊專業領域
數位訊號處理、通訊工程、編碼及消息理論、無線通訊、行動無線網路、語音處理、音訊處理、光纖通訊系統、光纖通訊系統、光通訊元件、影像/視訊訊號處理、多媒體通訊、網際網路、IP-Based網路等。
5.計算機專業領域
數位系統、計算機組織與結構、網路可靠度分析、分散式系統、資訊檢索、智慧型代理人、遠距教學、資料庫、電子設計自動化、嵌入式系統、數位電子醫療、混合訊號晶片設計、類比晶片設計、通訊晶片設計、生物醫學晶片設計、感測元件設計、電腦網路、高速光 纖網路、行動無線網路、多媒體通訊、排隊理論、圖形識別、遙測影像分析。
系所特色
本系除電力與能源專業領域較著重傳統的電機專業外,其餘電力電子、控制系統、通訊工程及計算機工程四個專業領域與目前尖端的電子科技產業環環相扣。對於有志專攻電子或系統方面的學子,切勿因傳統的窠臼印象而忽略了選讀北科電機的機會。北科電機的實做技術訓練及紮實的理論基礎,在全國性的各種競賽中常領先群倫,獲得佳績。
成果與展望
近年來本系精心規劃的課程設計,在「嚴管勤教」的教育理念下,訓練出理論基礎與實作能力俱佳的學生,在「國際工程教育認證」(IEET)的訪評中,獲得很高的評價。在2008年天下雜誌畢業生受企業界認同的調查中,居電機所全國排名五-六名之間。助理教授以上的研究實績也是逐年提升,據2008年天下Cheers雜誌調查結果,本系總排名及學術排名已進入全國前十名;自民國87年設立研究所以來,短短的十年內教研成果令人刮目相看。在師生的齊心努力之下,未來的展望將是輝煌耀眼而不可限量。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http://www.ee.ntut.edu.tw/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
本校教育目標:
本校秉持「誠、樸、精、勤」校訓,掌握科技與產業發展趨勢,培育學養精湛、術德兼備、獨立進取、敬業樂群的高級專業人才;落實「企業家搖籃」及「實務研究型大學」之辦學理念,以加速科技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厚植國家競爭力。
本(機電)學院教育目標:
本學院以學理為基礎、「實務研究」為導向,強調創新力、執行力與團隊合作之訓練,培育術德兼備,並具國際觀與創業精神之優秀機電科技工程人才。
本系教育目標:
「本系結合能源科技與冷凍空調之核心技術,培養理論與實務兼備之人才。」
http://www.erac.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本校秉持「誠、樸、精、勤」校訓,掌握科技與產業發展趨勢,培育學養精湛、術德兼備、獨立進取、敬業樂群的高級專業人才;落實「企業家搖籃」及「實務研究型大學」之辦學理念,以加速科技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厚植國家競爭力。
本(機電)學院教育目標:
本學院以學理為基礎、「實務研究」為導向,強調創新力、執行力與團隊合作之訓練,培育術德兼備,並具國際觀與創業精神之優秀機電科技工程人才。
本系教育目標:
「本系結合能源科技與冷凍空調之核心技術,培養理論與實務兼備之人才。」
總教育目標:
「本系結合能源科技與冷凍空調之核心技術,培養理論與實務兼備之人才。」
細部教育目標:
- 著重基礎理論,強調實務教學,培育能源科技及冷凍空調之專業人才。
- 協助規劃學習生涯,培養持續學習的習慣,訓練獨立從事研發創作之能力與創新潛能發展。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
http://www.erac.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車輛工程系
車輛工程系所教育目標為:「因應工業科技與社會環境之發展趨勢,以培育車輛相關產業所需專業工程人才為宗旨。」,是以本系的研究與教學發展目標著重在培育車輛產業所需專業工程人員,並針對車輛產業之零組件研發、設計、製造、裝配,以及行銷管理、售後維修以及行車安全與肇事重建等各項技術進行相關教學及研究,以開發先進車輛零組件增進車輛性能及安全性。依據此教育目標所揭櫫之方向,本系規劃與培養學生獲得基礎科學、車輛工程知識以及分析設計與執行系統組件整合之工程實務等知識與技能,同時注重人文素養、工作倫理、跨領域知識之整合應用及行銷服務與管理能力之養成。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車輛工程系:
http://www.ve.ntut.edu.tw/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車輛工程系:
http://www.ve.ntut.edu.tw/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前身為台北工專,為台灣工業界首屈一指的大專學校,對台灣的工業發展貢獻良多。機械系近幾年來蓬勃發展,一系兩所(機電所、製科所),名分實合,相輔相成,目前努力注重之方向如下:
一、珍惜以往之成就而發揚光大
台北科大在短暫幾年內,由改制、成立台北技術學院及發展為今日之科技大學,繼續成為大學之明星學校,尤其是技職體系。這些都是張校長及歷任主任,同仁先進之領導與支持,加上全校行政及教職人員戮力不懈的成果。如此傑出之成就當需珍惜。北科大教育精神理念之四大宗旨-「誠實」、「樸素」、「專精」及「勤勞」要秉持。擬定之中、長程校務發展計劃更要極力推行。本系將秉循北科大卓越之成就繼續發揚光大。
二、發展機械系成為具有特色之學系
大學應具備研究、教學、推廣服務三大功能。機械系也因其特殊的功能—為 “工業之母”而有其特色。機械系以全體動員邁向一流學系而努力,經由各教授專長、國家需求及世界新科技之趨勢,訂定其發展重點,先整合培養研究之務實級的教授,形成特色。特色重點不在乎量多,而在於質精,要與眾不同。最終之目標希望贏得全國級與世界級之名譽。
三、推動教學與研究之品質管理
1、 本系在推動教學與研究之品質管理時,以下列前題為考慮:
因材施教,相信每位學生均能學習,絕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終身教育的理念,認定教育是一種終身的追求,締造終身學習的機會,然後尋求自給自足,養 活本系。
肯定自己,確認是最優秀的一群,肯定學習者的成功,才是教育的成功。
2、 透過分工合作,共存共榮的概念,釐清本系該努力的方向及重點。
3、 市場導向,顧客第一。引用管理學家戴明(W.E. Deming)循環的理論先對系裡狀況進行檢視(Check),再提出改善行動(Act),進而著手規劃(Plan),並從事執行(Do)計劃工作,再此循環運作,以確保本系名聲於不墜。
四、鞏固校友之向心力,雙贏策略。同時加強與政府及工商界之研究合作計劃
北科大機械系具有一流之師資,有能力從事諸項基本及應用科學研究。本系擬極力促進校友的團結,並加強與政、商合作之理念,成立特色研究群,中程目標擬與工商業界向政府單位爭取大型產學合作計劃,開發產業升級之新科技,在國內生根。
五、本系電腦網路終身教育科技之應用
本系擬結合系友(或校友)應用電腦網路傳播之科技,改進學校與系友(校友)有關技術、科技、學術、服務及財經方面的措施。利用國際網路,發展多媒體及交互(Interactive)作用的終身教育,自負盈虧,自我成長,以適應生存。
六、培養同學世代交替宏觀之理念
本系除學術專業教學,提供學生一技之長及通才教育培養學生為博學多聞、領導幹才、高尚品德外,並希望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世界觀。由於世界逐漸形成地球村,台灣在加入WTO之後,將與世界更緊密互動。睽諸歐、亞、北美、南美、澳、非洲諸國各地文化之優美,社會制度之異同及科技學術之差別更應培養學生的樂觀積極和包容性,及豐富之創造力。因此在長程目標方面,本系擬欲極力推動學術界之國內、大陸及國際合作,落實國內相互支援及國際交換計劃,促成國內外之遠距教育之新科技,相互授課,使北科大機械系成為多樣化,國內化及世界化之高等學府。
本系認為一所具有傳統、特色而優秀的機械名系,在原先的優勢中,應可繼續努力,勝過與其相當之公立大學(臺、清、交、成)而執機械之牛耳。因此本系對北科大之將來極具信心與樂觀,實乃因台北科技大學的英明校長、歷史、地理、因緣、校友等力量強大,前途是極度光明,無可限量的。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http://www.me1.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一、珍惜以往之成就而發揚光大
台北科大在短暫幾年內,由改制、成立台北技術學院及發展為今日之科技大學,繼續成為大學之明星學校,尤其是技職體系。這些都是張校長及歷任主任,同仁先進之領導與支持,加上全校行政及教職人員戮力不懈的成果。如此傑出之成就當需珍惜。北科大教育精神理念之四大宗旨-「誠實」、「樸素」、「專精」及「勤勞」要秉持。擬定之中、長程校務發展計劃更要極力推行。本系將秉循北科大卓越之成就繼續發揚光大。
二、發展機械系成為具有特色之學系
大學應具備研究、教學、推廣服務三大功能。機械系也因其特殊的功能—為 “工業之母”而有其特色。機械系以全體動員邁向一流學系而努力,經由各教授專長、國家需求及世界新科技之趨勢,訂定其發展重點,先整合培養研究之務實級的教授,形成特色。特色重點不在乎量多,而在於質精,要與眾不同。最終之目標希望贏得全國級與世界級之名譽。
三、推動教學與研究之品質管理
1、 本系在推動教學與研究之品質管理時,以下列前題為考慮:
因材施教,相信每位學生均能學習,絕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終身教育的理念,認定教育是一種終身的追求,締造終身學習的機會,然後尋求自給自足,養 活本系。
肯定自己,確認是最優秀的一群,肯定學習者的成功,才是教育的成功。
2、 透過分工合作,共存共榮的概念,釐清本系該努力的方向及重點。
3、 市場導向,顧客第一。引用管理學家戴明(W.E. Deming)循環的理論先對系裡狀況進行檢視(Check),再提出改善行動(Act),進而著手規劃(Plan),並從事執行(Do)計劃工作,再此循環運作,以確保本系名聲於不墜。
四、鞏固校友之向心力,雙贏策略。同時加強與政府及工商界之研究合作計劃
北科大機械系具有一流之師資,有能力從事諸項基本及應用科學研究。本系擬極力促進校友的團結,並加強與政、商合作之理念,成立特色研究群,中程目標擬與工商業界向政府單位爭取大型產學合作計劃,開發產業升級之新科技,在國內生根。
五、本系電腦網路終身教育科技之應用
本系擬結合系友(或校友)應用電腦網路傳播之科技,改進學校與系友(校友)有關技術、科技、學術、服務及財經方面的措施。利用國際網路,發展多媒體及交互(Interactive)作用的終身教育,自負盈虧,自我成長,以適應生存。
六、培養同學世代交替宏觀之理念
本系除學術專業教學,提供學生一技之長及通才教育培養學生為博學多聞、領導幹才、高尚品德外,並希望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世界觀。由於世界逐漸形成地球村,台灣在加入WTO之後,將與世界更緊密互動。睽諸歐、亞、北美、南美、澳、非洲諸國各地文化之優美,社會制度之異同及科技學術之差別更應培養學生的樂觀積極和包容性,及豐富之創造力。因此在長程目標方面,本系擬欲極力推動學術界之國內、大陸及國際合作,落實國內相互支援及國際交換計劃,促成國內外之遠距教育之新科技,相互授課,使北科大機械系成為多樣化,國內化及世界化之高等學府。
本系認為一所具有傳統、特色而優秀的機械名系,在原先的優勢中,應可繼續努力,勝過與其相當之公立大學(臺、清、交、成)而執機械之牛耳。因此本系對北科大之將來極具信心與樂觀,實乃因台北科技大學的英明校長、歷史、地理、因緣、校友等力量強大,前途是極度光明,無可限量的。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http://www.me1.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大學 戲劇學系
簡介
本系研究所碩士班成立於1995年8月1日, 課程設計兼顧東方與西方,目前分為理論與劇創兩組:理論組著重於歷史、文本、理論、美學等層面,以培養未來的戲劇研究者,以及中高等教育師資;創作組著重 於劇本創作、人文扎根、美學素養等層面,以培養未來戲劇及相關領域之創作人才,以及中高等教育師資。碩士生可依興趣擇定方向,從事學術研究,取得文學碩士 (Master
of Arts) 學位。
為了戲劇教育的一貫性及完整性,本校於1999年成立學士班,授予文學學士學位(Bachelor of Arts), 每年平均招收學生35~40名(男女各半),為國家培育未來的戲劇研究者、編創人 才、劇場暨藝術工作者、中等教育師資,以及文化產業之中堅人才。
基於教育部對本系教學績效與學術貢獻的肯定,本系於2014年8月1日成立博士班,授予文學博士學位(Doctor of Philosophy)。 在發展方向上,博士班運用臺大作為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優勢,力求戲劇研究的學術化,並進行跨領域研究,開發理論的運用面向,力求國際視野之提升。學 士班課程則兼顧理論與實務、美學與技法、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希望在厚實的人文基礎上,提供全面、均衡的戲劇教育,讓每位學生得以於戲劇各個層面如歷 史、理論、編創、表導演、設計、技術等,獲得充分的學習,並依學生個人興趣與才能,為他們提供進階專業課程。此外,本系鼓勵學生以選修、學程、輔系、雙主 修等方式廣為利用臺大豐沛的學術資源。除本校簽訂的校際選課合作協議外,本系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另簽有校際選課合作協 議,以廣拓學生視野。為貫通學生投入戲劇教育師資的管道,本系自93學年度起協助開設高級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藝術群-戲 劇科」專門課程及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師資職前教育「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表演藝術科」專門課程。
在硬體設備方面,本系除了排除場地與空間之種種困難,提 供學生適當的學習空間。近年來,更運用五年五百億的部分經費,在有限的空間下做最妥善的投資,分別設立專業教室,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從事創作,亦頗具成 效。2007年與2011年,本系學生參加 PQ’07 與 PQ’11 布 拉格四年展,分別以8件與7件作品極高比例入選,代表台灣赴布拉格參展。
本系畢業生前往國外著名學 府深造者比例頗高,研究領域遍及戲劇及相關領域,表現優異,學有所成。本系畢業生於職場表現傑出,不論是投入學術領域,在國內外大專院校任教,或從事劇場 工作,或擔任專業劇本編創,或加入電視、電影製作公司,或任職藝文出版界,皆有嶄露頭角之勢。
國立台灣大學 戲劇學系:
http://homepage.ntu.edu.tw/~theatre/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本系研究所碩士班成立於1995年8月1日, 課程設計兼顧東方與西方,目前分為理論與劇創兩組:理論組著重於歷史、文本、理論、美學等層面,以培養未來的戲劇研究者,以及中高等教育師資;創作組著重 於劇本創作、人文扎根、美學素養等層面,以培養未來戲劇及相關領域之創作人才,以及中高等教育師資。碩士生可依興趣擇定方向,從事學術研究,取得文學碩士 (Master
of Arts) 學位。
為了戲劇教育的一貫性及完整性,本校於1999年成立學士班,授予文學學士學位(Bachelor of Arts), 每年平均招收學生35~40名(男女各半),為國家培育未來的戲劇研究者、編創人 才、劇場暨藝術工作者、中等教育師資,以及文化產業之中堅人才。
基於教育部對本系教學績效與學術貢獻的肯定,本系於2014年8月1日成立博士班,授予文學博士學位(Doctor of Philosophy)。 在發展方向上,博士班運用臺大作為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優勢,力求戲劇研究的學術化,並進行跨領域研究,開發理論的運用面向,力求國際視野之提升。學 士班課程則兼顧理論與實務、美學與技法、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希望在厚實的人文基礎上,提供全面、均衡的戲劇教育,讓每位學生得以於戲劇各個層面如歷 史、理論、編創、表導演、設計、技術等,獲得充分的學習,並依學生個人興趣與才能,為他們提供進階專業課程。此外,本系鼓勵學生以選修、學程、輔系、雙主 修等方式廣為利用臺大豐沛的學術資源。除本校簽訂的校際選課合作協議外,本系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另簽有校際選課合作協 議,以廣拓學生視野。為貫通學生投入戲劇教育師資的管道,本系自93學年度起協助開設高級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藝術群-戲 劇科」專門課程及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師資職前教育「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表演藝術科」專門課程。
在硬體設備方面,本系除了排除場地與空間之種種困難,提 供學生適當的學習空間。近年來,更運用五年五百億的部分經費,在有限的空間下做最妥善的投資,分別設立專業教室,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從事創作,亦頗具成 效。2007年與2011年,本系學生參加 PQ’07 與 PQ’11 布 拉格四年展,分別以8件與7件作品極高比例入選,代表台灣赴布拉格參展。
本系畢業生前往國外著名學 府深造者比例頗高,研究領域遍及戲劇及相關領域,表現優異,學有所成。本系畢業生於職場表現傑出,不論是投入學術領域,在國內外大專院校任教,或從事劇場 工作,或擔任專業劇本編創,或加入電視、電影製作公司,或任職藝文出版界,皆有嶄露頭角之勢。
國立台灣大學 戲劇學系:
http://homepage.ntu.edu.tw/~theatre/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簡介
本系為培養學生學習及研究日本語文能力,進而造就專業人才,於民國83年奉准成立,為國立大學中首設之日文系。並為延續且落實學士班教育目標,培養具專業日文素養及國際觀之多元人才,於民國92年成立碩士班。
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
學士班
教育目標:
本系對於學生的培育目標,在學士班方面主要以具備日本語文專業素養,通曉日本語言學(日語教育)、日本文學(文化)之基礎知識,進而具備人文素養及獨立思考能力,熟知日本國情、兼具宏觀的國際視野,造就提升台日關係多領域之專業人才為目標。
※核心能力:
碩士班
教育目標:
碩士班成立於民國92年,延續並落實學士班之教育目標,培養具專業日文素養及國際觀之多元人才。透過本系教育目標之進階課程深化相關研究課程,訓練研究生發現問題,藉由研究方法等慎思明辨之思維過程,提升研究生獨立思考及創新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核心能力:
課程設計
本系學士班課程架構採循序漸進的方式,一年級、二年級為基礎語言訓練,日語基礎核心課程採取小班制教學奠定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三年級、四年級為專業領域訓練,分為日本語言學(日語教育)、文學(文化)二大領域,除持續提升學生中、高級日文能力以外,並開設日本語言學、日本文學名著選讀、日本古典文學名著選讀等必修課程,培養專業素養,另開設「應用日文」、「商用日文」、「新聞日語」及「英日對譯」等選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進入職場的能力。
碩士班學生則可於修業期間之第一、二年藉由修習各種相關課程深入學習,並依有興趣之研究主題於課餘期間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並研讀,逐步形成個人專業研究之架構,並於指導教授的指導下於三年內,奠定其獨立思考與研究創新之能力,完成碩士論文之撰寫。
教學特色
學士班
碩士班
此外並提供高年級同學擔任「日語教學助理」的工讀機會,以期教學相長,更上一層樓。本校也設有日語教育學程,供有興趣從事中等學校日語教育者選修。
本系還具備充實的交換學生計畫,並訂有相關抵免學分之規定。目前與本校合作的日本大學共計32所,應為國內日文系之冠。計有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北大學、九州大學、北海道大學、慶應大學、御茶水女子大學、名古屋大學、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大學、岡山大學、大阪大學、關西大學、神戶大學、明治大學、琉球大學、創價大學、筑波大學、東京外國語大學、東京學藝大學、上智大學、同志社大學、青山學院大學、 神奈川大學、 金澤大學、橫濱國立大學、 東京工業大學、長崎大學、關西學院大學、 立命館大學、日本大學、名古屋外國語大學,今後仍有增加的計畫。
國立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http://www.japan.ntu.edu.tw/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本系為培養學生學習及研究日本語文能力,進而造就專業人才,於民國83年奉准成立,為國立大學中首設之日文系。並為延續且落實學士班教育目標,培養具專業日文素養及國際觀之多元人才,於民國92年成立碩士班。
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
學士班
教育目標:
本系對於學生的培育目標,在學士班方面主要以具備日本語文專業素養,通曉日本語言學(日語教育)、日本文學(文化)之基礎知識,進而具備人文素養及獨立思考能力,熟知日本國情、兼具宏觀的國際視野,造就提升台日關係多領域之專業人才為目標。
※核心能力:
- 培養學生具備日語聽、說、讀、寫、譯等五項技能,落實本系之教育目標。
- 培養學生具備人文素養及獨立思考能力。
- 培養熟知日本國情,兼具國際宏觀視野之優秀人才。
- 落實校內輔系、雙學位的制度,培養多領域之專業人才。
碩士班
教育目標:
碩士班成立於民國92年,延續並落實學士班之教育目標,培養具專業日文素養及國際觀之多元人才。透過本系教育目標之進階課程深化相關研究課程,訓練研究生發現問題,藉由研究方法等慎思明辨之思維過程,提升研究生獨立思考及創新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核心能力:
- 培養日本語言學(日語教育)、日本文學(文化)研究領域之專業能力。
- 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及創新研究能力。
- 藉由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激發研究潛能。
課程設計
本系學士班課程架構採循序漸進的方式,一年級、二年級為基礎語言訓練,日語基礎核心課程採取小班制教學奠定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三年級、四年級為專業領域訓練,分為日本語言學(日語教育)、文學(文化)二大領域,除持續提升學生中、高級日文能力以外,並開設日本語言學、日本文學名著選讀、日本古典文學名著選讀等必修課程,培養專業素養,另開設「應用日文」、「商用日文」、「新聞日語」及「英日對譯」等選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進入職場的能力。
碩士班學生則可於修業期間之第一、二年藉由修習各種相關課程深入學習,並依有興趣之研究主題於課餘期間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並研讀,逐步形成個人專業研究之架構,並於指導教授的指導下於三年內,奠定其獨立思考與研究創新之能力,完成碩士論文之撰寫。
教學特色
學士班
- 小班教學。
- 有系統的安排「基礎課程」與「核心課程」之進階練習,強化五項技能之提升。
- 國際學術交流次數頻繁,內容豐富,與國外教師或學生作多元互動,快速提升學習效果。
碩士班
- 各專業課程之安排均與教育發展目標結合,任課教師的專長領域亦投射在各科教學內容之中。
- 授課以學生發表、教師講解的雙向討論方式進行,並結合日籍教授密集授課方式,加強研究生與教師之互動機會,透過討論與思考的方式,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進而培養學生之創新研究能力。
- 多次邀請學者來校演講,舉辦學術研討會,亦不定期由教師帶領研究生出國發表,以促進國際學術交流,讓學生增廣見聞。
此外並提供高年級同學擔任「日語教學助理」的工讀機會,以期教學相長,更上一層樓。本校也設有日語教育學程,供有興趣從事中等學校日語教育者選修。
本系還具備充實的交換學生計畫,並訂有相關抵免學分之規定。目前與本校合作的日本大學共計32所,應為國內日文系之冠。計有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北大學、九州大學、北海道大學、慶應大學、御茶水女子大學、名古屋大學、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大學、岡山大學、大阪大學、關西大學、神戶大學、明治大學、琉球大學、創價大學、筑波大學、東京外國語大學、東京學藝大學、上智大學、同志社大學、青山學院大學、 神奈川大學、 金澤大學、橫濱國立大學、 東京工業大學、長崎大學、關西學院大學、 立命館大學、日本大學、名古屋外國語大學,今後仍有增加的計畫。
國立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http://www.japan.ntu.edu.tw/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
本系原名圖書館學系。在民國46年提出建系芻議,歷經五年之研議,在民國50年6月20日正式成立圖書館學系。創立之初以培育圖書館專業人才為首要任務,後為更積極推動圖書館學之研究與圖書館事業之發展,並提升國內圖書資訊專業服務人員之素質,陸續於民國69年、78年成立碩士班與博士班,為國內第一個完整之圖書館學教育場所,為我國培育圖書資訊專業人才,從首屆招收新生25名開始,歷屆畢業生已超過二千人。
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網際網路時代來臨,讀者的資訊需求與其尋求資訊的方式也日趨多元,本系教學與研究範疇在基礎的「圖書館學」之外,更進一步擴展至「資訊科學」、「教學科技」和「知識管理」等相關領域;為充分反應時代發展之趨勢,遂於民國87年正式更名為圖書資訊學系,持續培育圖書館與各式資訊服務機構之中堅人才。此外,為增加圖書館專業服務人員之在職進修管道,加強培育各類型圖書館之中、高級管理人員,健全圖書館之管理,於92學年度開始設立「碩士在職專班」,98學年度起則改由碩士班甄選作業中增加在職生組。
為配合教學與研究,本系不但擁有豐富的圖書資源與現代化的教學、視聽設備,更設置人機互動研究室、多媒體視聽室、專業實習圖書館、資訊教室等,實為目前國內最完整之圖書資訊教育和學習之場所。本系之教育與研究,以資訊內涵為重點,以資訊服務為依歸,在配合政府發展資訊建設之政策上,實扮演舉足輕重之角色。
為配合政府資訊建設,本系未來發展特色,在從事資訊之蒐集、組織、分析與整理、研究人類資訊行為、規劃設計資訊服務系統、傳播資訊資源、提供資訊服務等,以期整合資訊與科技,達成教育之目標。同時,為因應資訊社會之新潮流,資訊研究具有跨學域與科際整合之本質,所涵蓋之領域包括圖書資訊學、資訊科學、計算機工程、資訊管理、傳播科技及其他相關之研究,因此結合各領域資源與本系教師專長,進行諸如數位典藏等跨領域研究議題。本系亦持續加強與資訊工程學系、資訊管理學系、工商管理學系與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間之合作關係,共同開設知識管理學程、創意創業學程與傳播學程等跨領域學程,共同致力資訊社會所需之多元化人才之養成,以完成資訊之整體性研究與服務,共創二十一世紀資訊社會之美景。
國立台灣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
http://www.lis.ntu.edu.tw/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網際網路時代來臨,讀者的資訊需求與其尋求資訊的方式也日趨多元,本系教學與研究範疇在基礎的「圖書館學」之外,更進一步擴展至「資訊科學」、「教學科技」和「知識管理」等相關領域;為充分反應時代發展之趨勢,遂於民國87年正式更名為圖書資訊學系,持續培育圖書館與各式資訊服務機構之中堅人才。此外,為增加圖書館專業服務人員之在職進修管道,加強培育各類型圖書館之中、高級管理人員,健全圖書館之管理,於92學年度開始設立「碩士在職專班」,98學年度起則改由碩士班甄選作業中增加在職生組。
為配合教學與研究,本系不但擁有豐富的圖書資源與現代化的教學、視聽設備,更設置人機互動研究室、多媒體視聽室、專業實習圖書館、資訊教室等,實為目前國內最完整之圖書資訊教育和學習之場所。本系之教育與研究,以資訊內涵為重點,以資訊服務為依歸,在配合政府發展資訊建設之政策上,實扮演舉足輕重之角色。
為配合政府資訊建設,本系未來發展特色,在從事資訊之蒐集、組織、分析與整理、研究人類資訊行為、規劃設計資訊服務系統、傳播資訊資源、提供資訊服務等,以期整合資訊與科技,達成教育之目標。同時,為因應資訊社會之新潮流,資訊研究具有跨學域與科際整合之本質,所涵蓋之領域包括圖書資訊學、資訊科學、計算機工程、資訊管理、傳播科技及其他相關之研究,因此結合各領域資源與本系教師專長,進行諸如數位典藏等跨領域研究議題。本系亦持續加強與資訊工程學系、資訊管理學系、工商管理學系與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間之合作關係,共同開設知識管理學程、創意創業學程與傳播學程等跨領域學程,共同致力資訊社會所需之多元化人才之養成,以完成資訊之整體性研究與服務,共創二十一世紀資訊社會之美景。
國立台灣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
http://www.lis.ntu.edu.tw/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大學 人類學系
前言
人類學系正式創系已六十多年,為臺灣歷史最悠久、涵蓋領域最豐富、教學體系最為完備的人類學教學、研究機構,也為臺灣培育了眾多的人類學專才。現職人員承繼日治以來豐厚的民族學與考古學材料、臺灣歷史與原住民的研究成果,致力於承先啟後的職責,不斷自我檢視與調整方向,同時藉由評鑑機制,透過不同的內、外在視角,期盼能獲得更深濬、更客觀的檢視與建議,至使系所的發展除能延續所承載的學術傳統外,也能隨時呼應時代社會的需求與發展特性。
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之歷史沿革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發展歷史已逾八十年。民國17年,由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移川子之藏教授在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擔任講座教授,著手規畫、籌建土俗人種學教室、研究室、實驗室和標本室,並講授土俗、人種學課程,總稱「土俗人種學講座」,即本系前身。同年,即展開田野調查,進行臺灣民族學與考古學第一手資料與標本採集工作。這是臺灣第一所以人類學,尤其是臺灣原住民族和南方民族研究,為主要目標的專業教學研究機構。
民國34年,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與法學院二學院,文學院設置中文、史學和哲學三系,土俗人種學講座改制為歷史學系下的「民族學研究室」。
民國38年,隨著一批優秀的考古學與民族學者由中國大陸遷徙到臺灣,傅斯年校長呈請教育部於本校文學院增設考古人類學系,本系正式創立,原「土俗人種學講座」及其後之「民族學研究室」所屬之相關資源同時併入。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李濟教授擔任首任系主任,引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之課程設計,採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及體質人類學四支並進,並大量延聘中央研究院之相關學者任教。他主持系務長達十二年,積極向校方爭取經費,致力延續土俗人種學時期及民族學研究室時期之標本搜藏、整理及研究的精神,提倡學士班修習田野調查方法與實習課程。
民國42年,本系學術期刊《考古人類學刊》創刊,至今已有五十六年歷史,不但為本系也為臺灣人類學研究成果,建立重要的發表園地。
民國71年,本系因應時代潮流,改名為「人類學系」。民國45年碩士班設立,民國86年博士班設立,自此本系系所合一、成為全國第一個提供學士至博士完整學程的人類學教學研究單位。本系強調整合性之人類學研究取向,學士班階段規劃人類學四大分科考古學、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語言學的基礎教學,碩、博士班階段則以考古學、文化社會人類學為主;民國82年更加入博物館學相關領域課程。對於臺灣人類學專業人才的培育、知識傳承及學術發展,承擔重責大任。
二、發展目標
本系教學與研究發展目標強調三個特色:(1)跨文化視野;(2)縱時間深度;(3)究社會實踐。
為達成上述目標,訂定系教育標地、課程規劃與研究、學生輔導之發展方向:(1)學士班,一方面透過基礎理論課程、區域民族誌與專題等課程,期許學生具備理解人類社會文化發展歷程的能力,以及理解文化多元性、包容差異並能關懷、反省當代社會問題的素養。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運用選修、雙修或輔系等方式廣泛地接觸跨本系的相關課程以開拓視野,落實通才培育的目標,在現實生活中具備適當的視野與落實的能力,以思考個人生涯發展、關懷與反省當代社會問題。(2)碩士班,加強邏輯思考和表達溝通能力的訓練,期冀培訓具探究進階學問的能力或具實務工作的能力,做為進一步從事學術研究或參與推廣各層級文化發展政策的基礎。(3)博士班,加強問題分析批判與獨立研究能力的訓練,以培育具前瞻性及國際視野的專業考古學與社會文化人類學學者。
(二)、研究與發展目標
根據國科會民國95年的調查,「文化與族群的形成與再創造」、「地方社會與區域發展」等議題,因具歷史過程與社會文化的動態性研究分析,被視為是前瞻性的議題。因此,本系在規劃發展方向時,也將此學科之專業發展、臺灣社會原住民文化權與社會運動、全球化與人類學之應用等具當代社會性與需求的議題,納入發展的規劃之中,期望進一步強化本系在當代社會文化議題上的研究發展與社會參與的基礎。在考古學方面,無論是國科會視為前瞻議題的「古代聚落型態分析」,或推動的「南島族群與文化之起源與分布」等,本系教師皆有所從事者;另,近年來積極與國際及校內相關單位合作,試圖發展跨領域議題的研究基礎,以呼應考古學在國際上的發展趨勢。
此外,人類學系附屬標本陳列室也是本系的發展重點之一,此標本陳列室,藏有豐富珍貴的日治時期至今臺灣各族群的歷史影像與物質文化標本,成為珍貴的教學與展示資源。近年來配合典藏數位化與應用等議題的發展,如何賦予人類學藏品新的社會意義也成為本系主要的發展重點之一。
三、成就
作為全國最早設立的人類學教學研究機構,本系累積了豐厚的研究資料與學術能量,不但學科領域涵蓋人學四分支與博物館學,並且理論和田野訓練並重,同時兼具學士班至博士班課程,又具博物館與學刊發行,提供了完整之教學與研究訓練系統;不僅持續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會等傳統的研究領域,更把田野工作地延伸到東北亞、東南亞、大洋洲、非洲與南美洲等地,新角度的親屬、族群、性別、社會記憶、與物質文化等主題探索亦陸續開展,是本系獨特的優勢。畢業系友中,已有院士2人;另擔任各大學主管和教師、中央研究院各級研究員、博物館館長或各級研究員等職務者,超過百人,其他亦在各行各業中發揮一己之長。
本系的跨文化與社會實踐的課程,除提供系上學生豐富的跨文化思辨的訓練外,亦提供於通識課程,並於95學年度起陸續加入文學院「經典人文學程」、「臺灣研究學程」、「領導學程」。以此,期望更多的學生接觸人類學的課程,擴展系外學生多元文化的視野,養成對差異文化的尊重與對自我之反思。
考古學所積極進行的跨學科、跨國的研究與教學合作計畫,一方面與本校地質系與地理環境資源系教師合作開設了「地質考古學」與「人文地理資訊科學」課程,同時進行了小規模的合作計劃(如「十三行陶片紋飾研究與行銷策略運用—臺北盆地十三行文化相關遺址陶片分析研究計畫」、「卑南遺址陶質標本成份分析第一期研究計畫:陶質標本委託切片與初步分析研究計畫」);另一方面與英國牛津大學考古學院、南安普敦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進行教授與碩、博士班學生之交換合作計畫,近期更與牛津大學、臺大理學院、醫學院共組研究團隊試圖發展考古學生化分析的研究議題。期待藉著此種跨領域的研究整合,議題探討的成果與知識能有所創新、深化。
國立台灣大學 人類學系:
http://homepage.ntu.edu.tw/~anthro/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人類學系正式創系已六十多年,為臺灣歷史最悠久、涵蓋領域最豐富、教學體系最為完備的人類學教學、研究機構,也為臺灣培育了眾多的人類學專才。現職人員承繼日治以來豐厚的民族學與考古學材料、臺灣歷史與原住民的研究成果,致力於承先啟後的職責,不斷自我檢視與調整方向,同時藉由評鑑機制,透過不同的內、外在視角,期盼能獲得更深濬、更客觀的檢視與建議,至使系所的發展除能延續所承載的學術傳統外,也能隨時呼應時代社會的需求與發展特性。
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之歷史沿革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發展歷史已逾八十年。民國17年,由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移川子之藏教授在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擔任講座教授,著手規畫、籌建土俗人種學教室、研究室、實驗室和標本室,並講授土俗、人種學課程,總稱「土俗人種學講座」,即本系前身。同年,即展開田野調查,進行臺灣民族學與考古學第一手資料與標本採集工作。這是臺灣第一所以人類學,尤其是臺灣原住民族和南方民族研究,為主要目標的專業教學研究機構。
民國34年,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與法學院二學院,文學院設置中文、史學和哲學三系,土俗人種學講座改制為歷史學系下的「民族學研究室」。
民國38年,隨著一批優秀的考古學與民族學者由中國大陸遷徙到臺灣,傅斯年校長呈請教育部於本校文學院增設考古人類學系,本系正式創立,原「土俗人種學講座」及其後之「民族學研究室」所屬之相關資源同時併入。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李濟教授擔任首任系主任,引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之課程設計,採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及體質人類學四支並進,並大量延聘中央研究院之相關學者任教。他主持系務長達十二年,積極向校方爭取經費,致力延續土俗人種學時期及民族學研究室時期之標本搜藏、整理及研究的精神,提倡學士班修習田野調查方法與實習課程。
民國42年,本系學術期刊《考古人類學刊》創刊,至今已有五十六年歷史,不但為本系也為臺灣人類學研究成果,建立重要的發表園地。
民國71年,本系因應時代潮流,改名為「人類學系」。民國45年碩士班設立,民國86年博士班設立,自此本系系所合一、成為全國第一個提供學士至博士完整學程的人類學教學研究單位。本系強調整合性之人類學研究取向,學士班階段規劃人類學四大分科考古學、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語言學的基礎教學,碩、博士班階段則以考古學、文化社會人類學為主;民國82年更加入博物館學相關領域課程。對於臺灣人類學專業人才的培育、知識傳承及學術發展,承擔重責大任。
二、發展目標
本系教學與研究發展目標強調三個特色:(1)跨文化視野;(2)縱時間深度;(3)究社會實踐。
為達成上述目標,訂定系教育標地、課程規劃與研究、學生輔導之發展方向:(1)學士班,一方面透過基礎理論課程、區域民族誌與專題等課程,期許學生具備理解人類社會文化發展歷程的能力,以及理解文化多元性、包容差異並能關懷、反省當代社會問題的素養。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運用選修、雙修或輔系等方式廣泛地接觸跨本系的相關課程以開拓視野,落實通才培育的目標,在現實生活中具備適當的視野與落實的能力,以思考個人生涯發展、關懷與反省當代社會問題。(2)碩士班,加強邏輯思考和表達溝通能力的訓練,期冀培訓具探究進階學問的能力或具實務工作的能力,做為進一步從事學術研究或參與推廣各層級文化發展政策的基礎。(3)博士班,加強問題分析批判與獨立研究能力的訓練,以培育具前瞻性及國際視野的專業考古學與社會文化人類學學者。
(二)、研究與發展目標
根據國科會民國95年的調查,「文化與族群的形成與再創造」、「地方社會與區域發展」等議題,因具歷史過程與社會文化的動態性研究分析,被視為是前瞻性的議題。因此,本系在規劃發展方向時,也將此學科之專業發展、臺灣社會原住民文化權與社會運動、全球化與人類學之應用等具當代社會性與需求的議題,納入發展的規劃之中,期望進一步強化本系在當代社會文化議題上的研究發展與社會參與的基礎。在考古學方面,無論是國科會視為前瞻議題的「古代聚落型態分析」,或推動的「南島族群與文化之起源與分布」等,本系教師皆有所從事者;另,近年來積極與國際及校內相關單位合作,試圖發展跨領域議題的研究基礎,以呼應考古學在國際上的發展趨勢。
此外,人類學系附屬標本陳列室也是本系的發展重點之一,此標本陳列室,藏有豐富珍貴的日治時期至今臺灣各族群的歷史影像與物質文化標本,成為珍貴的教學與展示資源。近年來配合典藏數位化與應用等議題的發展,如何賦予人類學藏品新的社會意義也成為本系主要的發展重點之一。
三、成就
作為全國最早設立的人類學教學研究機構,本系累積了豐厚的研究資料與學術能量,不但學科領域涵蓋人學四分支與博物館學,並且理論和田野訓練並重,同時兼具學士班至博士班課程,又具博物館與學刊發行,提供了完整之教學與研究訓練系統;不僅持續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會等傳統的研究領域,更把田野工作地延伸到東北亞、東南亞、大洋洲、非洲與南美洲等地,新角度的親屬、族群、性別、社會記憶、與物質文化等主題探索亦陸續開展,是本系獨特的優勢。畢業系友中,已有院士2人;另擔任各大學主管和教師、中央研究院各級研究員、博物館館長或各級研究員等職務者,超過百人,其他亦在各行各業中發揮一己之長。
本系的跨文化與社會實踐的課程,除提供系上學生豐富的跨文化思辨的訓練外,亦提供於通識課程,並於95學年度起陸續加入文學院「經典人文學程」、「臺灣研究學程」、「領導學程」。以此,期望更多的學生接觸人類學的課程,擴展系外學生多元文化的視野,養成對差異文化的尊重與對自我之反思。
考古學所積極進行的跨學科、跨國的研究與教學合作計畫,一方面與本校地質系與地理環境資源系教師合作開設了「地質考古學」與「人文地理資訊科學」課程,同時進行了小規模的合作計劃(如「十三行陶片紋飾研究與行銷策略運用—臺北盆地十三行文化相關遺址陶片分析研究計畫」、「卑南遺址陶質標本成份分析第一期研究計畫:陶質標本委託切片與初步分析研究計畫」);另一方面與英國牛津大學考古學院、南安普敦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進行教授與碩、博士班學生之交換合作計畫,近期更與牛津大學、臺大理學院、醫學院共組研究團隊試圖發展考古學生化分析的研究議題。期待藉著此種跨領域的研究整合,議題探討的成果與知識能有所創新、深化。
國立台灣大學 人類學系:
http://homepage.ntu.edu.tw/~anthro/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大學 哲學系
本系設立宗旨
本系設立宗旨在於培養品學兼備的哲學專業人才,使學生能掌握普遍價值,建立適切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多元化且國際化的社會中具備人文素養與批判思考的能力,進而關懷他人與服務社會。
(一) 學士班
教育目標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學生之哲學素養,並啟發其服務社會與利他之精神。
核心能力
認知東、西方哲學史的基本內涵。
認知重要哲學專題與專家的基本理論。
具備邏輯與批判思考及表達的能力。
具備對倫理議題進行平衡判斷的思辨能力。
具備跨科際整合思考的能力。
應用哲學知識於日常生活中的能力。
具備哲學英文表達及論證的能力。
(二) 碩士班
教育目標
本系碩士班之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哲學研究人才,進行哲學經典之詮釋、哲學專題之論述及哲學專家之批判,並發掘前瞻性的研究主題,統整哲學學養與人生實踐。
核心能力
具備詮釋東方哲學或西方哲學經典的能力。
具備研究特定哲學專題或專家之能力。
掌握與研究領域相關學術資訊的能力。
具備邏輯與批判思考的論證能力。
具備將哲學知識應用於社會問題的能力。
擁有哲學與其他學門跨科際對話與統整思考的能力。
具備研究所需之適切中、英文與其他哲學學術語言能力。
(三) 博士班
教育目標
本系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具原創性且能提升學術品質之哲學學者與哲學教育工作者,並能提出前瞻性的論點,以引領社會思潮,促進國家與人類社會的發展。
核心能力
掌握相關研究領域的專業學識與最新學術資訊。
能針對研究領域中的經典提出具有洞見的詮釋。
能針對研究領域中的專題與專家提出原創性的批判論述。
能整合人文與科技學科,進行跨科際論述。
具備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或投稿學術期刊的能力。
具備國際學術交流的經驗與能力。
具備學術語言的高級能力。
本系簡史
本系的建立可以溯及1928年。日據時期臺北帝國大學創建之初,即已成立文政與理農兩學部(學院),文政學部下置哲學、史學、文學及政學四科。若以民國34年臺灣光復,政府接收帝大並更名為臺灣大學迄今來計算,則本系亦有60多年歷史。民國46年本系設立研究所碩士班,民國74年設立博士班;60多年來,學士班畢業人數超過1,780人,碩士班394人,博士班78人。
師生概況、出版與學術活動
本系為培養哲學人才,兼重東、西方哲學研究,師資陣容堅強。目前有專任教師21名,兼任教師6名。
本系學士班未分組,碩士班與博士班均分東方哲學組與西方哲學組,以深化研究生之基礎研究。
本系每年定期出版《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至今已出版49期。《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向來是一份高水準的哲學學術專業期刊,收錄於The Philospher’s Index、「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近年來,無論在編務的專業性、稿源的寬廣度與來稿的學術品質等方面,均見長足進步。
本系每年均舉辦各型的國內或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國內外哲學界學者共襄盛舉,提升國內學術討論風氣。民國96年以來,本系成立三個研究室,分別為「中國哲學研究室」、「當代歐陸價值哲學研究室」與「邏輯、心靈與方法論研究室」,以團隊研究的方式強化本系師資之研究能量。
軟硬體設備與圖書
本系在硬體設備方面,擁有自己的系館,館內有教師研究室26間,碩、博士班研究室3間,研討室3間,並設有圖書室、會議室及電腦室供師生使用。另有桌上型電腦37台、筆記型電腦30台、印表機26台、圖型掃瞄器7台、燒錄機6台、伺服器2台、單槍投影機4台、幻燈機1台、攝影機2台、傳真機2台、影印機3台。
在軟體設備方面,本校圖書館中哲學、宗教類中日韓文圖書9萬4千餘冊、西文圖書6萬1千餘冊、哲學期刊約200多種。
國立台灣大學 哲學系:
http://www.philo.ntu.edu.tw/enter.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本系設立宗旨在於培養品學兼備的哲學專業人才,使學生能掌握普遍價值,建立適切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多元化且國際化的社會中具備人文素養與批判思考的能力,進而關懷他人與服務社會。
(一) 學士班
教育目標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學生之哲學素養,並啟發其服務社會與利他之精神。
核心能力
認知東、西方哲學史的基本內涵。
認知重要哲學專題與專家的基本理論。
具備邏輯與批判思考及表達的能力。
具備對倫理議題進行平衡判斷的思辨能力。
具備跨科際整合思考的能力。
應用哲學知識於日常生活中的能力。
具備哲學英文表達及論證的能力。
(二) 碩士班
教育目標
本系碩士班之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哲學研究人才,進行哲學經典之詮釋、哲學專題之論述及哲學專家之批判,並發掘前瞻性的研究主題,統整哲學學養與人生實踐。
核心能力
具備詮釋東方哲學或西方哲學經典的能力。
具備研究特定哲學專題或專家之能力。
掌握與研究領域相關學術資訊的能力。
具備邏輯與批判思考的論證能力。
具備將哲學知識應用於社會問題的能力。
擁有哲學與其他學門跨科際對話與統整思考的能力。
具備研究所需之適切中、英文與其他哲學學術語言能力。
(三) 博士班
教育目標
本系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具原創性且能提升學術品質之哲學學者與哲學教育工作者,並能提出前瞻性的論點,以引領社會思潮,促進國家與人類社會的發展。
核心能力
掌握相關研究領域的專業學識與最新學術資訊。
能針對研究領域中的經典提出具有洞見的詮釋。
能針對研究領域中的專題與專家提出原創性的批判論述。
能整合人文與科技學科,進行跨科際論述。
具備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或投稿學術期刊的能力。
具備國際學術交流的經驗與能力。
具備學術語言的高級能力。
本系簡史
本系的建立可以溯及1928年。日據時期臺北帝國大學創建之初,即已成立文政與理農兩學部(學院),文政學部下置哲學、史學、文學及政學四科。若以民國34年臺灣光復,政府接收帝大並更名為臺灣大學迄今來計算,則本系亦有60多年歷史。民國46年本系設立研究所碩士班,民國74年設立博士班;60多年來,學士班畢業人數超過1,780人,碩士班394人,博士班78人。
師生概況、出版與學術活動
本系為培養哲學人才,兼重東、西方哲學研究,師資陣容堅強。目前有專任教師21名,兼任教師6名。
本系學士班未分組,碩士班與博士班均分東方哲學組與西方哲學組,以深化研究生之基礎研究。
本系每年定期出版《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至今已出版49期。《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向來是一份高水準的哲學學術專業期刊,收錄於The Philospher’s Index、「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近年來,無論在編務的專業性、稿源的寬廣度與來稿的學術品質等方面,均見長足進步。
本系每年均舉辦各型的國內或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國內外哲學界學者共襄盛舉,提升國內學術討論風氣。民國96年以來,本系成立三個研究室,分別為「中國哲學研究室」、「當代歐陸價值哲學研究室」與「邏輯、心靈與方法論研究室」,以團隊研究的方式強化本系師資之研究能量。
軟硬體設備與圖書
本系在硬體設備方面,擁有自己的系館,館內有教師研究室26間,碩、博士班研究室3間,研討室3間,並設有圖書室、會議室及電腦室供師生使用。另有桌上型電腦37台、筆記型電腦30台、印表機26台、圖型掃瞄器7台、燒錄機6台、伺服器2台、單槍投影機4台、幻燈機1台、攝影機2台、傳真機2台、影印機3台。
在軟體設備方面,本校圖書館中哲學、宗教類中日韓文圖書9萬4千餘冊、西文圖書6萬1千餘冊、哲學期刊約200多種。
國立台灣大學 哲學系:
http://www.philo.ntu.edu.tw/enter.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大學 歷史學系
臺灣歷史教育的創基、戰後歷史學研究重鎮 | ||||||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創立於1928年,至今八十餘年。位置主要在文學院二樓東側。 | ||||||
| ||||||
中國史、世界史與臺灣史三大領域均衡發展,並以提升課程品質、培育第一流學生為目標 | ||||||
| ||||||
加強研究質量,形成卓越研究團隊 | ||||||
| ||||||
最後,列出本系之教育目標如下:
基於上述教育目標,本系制定之近期發展計畫的總體目標,主要有三:
歡迎各位繼續瀏覽本系網站,其中會有更詳細的介紹。臺大歷史系也歡迎各界的指教。 國立台灣大學 歷史學系: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
國立台灣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本系前身隸屬於民國十七年在台創校的日本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民國三十六年正式成立國立台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民國四十四年更名為外國語文學系。五十五年設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五十六年成立夜間部外國語文學系,復於五十九年增設研究所博士班。本系研究所所長均由系主任兼任,以結合並有效運用系所之師資與設備。
本系首任系主任黃仲圖先生,為國內外語教學之前輩。第二任主任英千里先生則為政府遷台時,最後一批以專機由大陸搶接來台之學界耆宿。民國五十五年,甫自美學成歸國之朱立民先生接任本系系主任。五十八年朱先生出任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主任之職由顏元叔先生繼任,並創辦《英文報章雜誌助讀月刊》及《中外文學》月刊。《英文報章雜誌助讀月刊》曾為社會人士自修英文之重要資源,數年前才功成身退。《中外文學》月刊則至今仍為海內外研究中外文學人士之重要讀物。朱、顏兩位先生為當時自由中國屈指可數之英美文學博士,二人主事期間,雄才大略,銳意改革,對日後國內英美文學及比較文學教育及課程安排之走向發揮長遠之影響,人稱「朱顏改」。當時選用之英美文學教材,現今猶為國內多數大學所採用。
本系自黃、英、朱、顏四位主任之後,有侯健、胡耀恆、王秋桂、林耀福、宋美華、彭鏡禧、高天恩、張漢良、廖咸浩、邱錦榮、劉亮雅、梁欣榮等數位教授先後出掌本系系務。諸位主任任內亦均多有建樹,如持續進行課程改革,推動教師評鑑制度,設立系務、課程、及教師評審等委員會,出版英文學術期刊及英文學生系訊等。在系際與校際交流合作方面,本系曾支援文學院先後成立語言學研究所、日本語文學系、以及戲劇研究所,並曾主辦多次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廣受各方矚目與好評。目前系主任為曾麗玲教授。
本系教學之宗旨,在培養深具人文素養之高級外語及學術研究人才,訓練學生獨立思考,並推動外國語文學研究,藉深入了解外國文學與文化,提升語言訓練之層次,並為中華文化開拓更寬廣的視野,激盪學術與創作之發展。本系課程安排一向講求文學與語言訓練並重。除原有之文學、語言學課程及英語聽說讀寫訓練課程外,近年更增開多種實用選修課程,以因應時代及社會之需求。
國立台灣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http://www.forex.ntu.edu.tw/main.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本系首任系主任黃仲圖先生,為國內外語教學之前輩。第二任主任英千里先生則為政府遷台時,最後一批以專機由大陸搶接來台之學界耆宿。民國五十五年,甫自美學成歸國之朱立民先生接任本系系主任。五十八年朱先生出任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主任之職由顏元叔先生繼任,並創辦《英文報章雜誌助讀月刊》及《中外文學》月刊。《英文報章雜誌助讀月刊》曾為社會人士自修英文之重要資源,數年前才功成身退。《中外文學》月刊則至今仍為海內外研究中外文學人士之重要讀物。朱、顏兩位先生為當時自由中國屈指可數之英美文學博士,二人主事期間,雄才大略,銳意改革,對日後國內英美文學及比較文學教育及課程安排之走向發揮長遠之影響,人稱「朱顏改」。當時選用之英美文學教材,現今猶為國內多數大學所採用。
本系自黃、英、朱、顏四位主任之後,有侯健、胡耀恆、王秋桂、林耀福、宋美華、彭鏡禧、高天恩、張漢良、廖咸浩、邱錦榮、劉亮雅、梁欣榮等數位教授先後出掌本系系務。諸位主任任內亦均多有建樹,如持續進行課程改革,推動教師評鑑制度,設立系務、課程、及教師評審等委員會,出版英文學術期刊及英文學生系訊等。在系際與校際交流合作方面,本系曾支援文學院先後成立語言學研究所、日本語文學系、以及戲劇研究所,並曾主辦多次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廣受各方矚目與好評。目前系主任為曾麗玲教授。
本系教學之宗旨,在培養深具人文素養之高級外語及學術研究人才,訓練學生獨立思考,並推動外國語文學研究,藉深入了解外國文學與文化,提升語言訓練之層次,並為中華文化開拓更寬廣的視野,激盪學術與創作之發展。本系課程安排一向講求文學與語言訓練並重。除原有之文學、語言學課程及英語聽說讀寫訓練課程外,近年更增開多種實用選修課程,以因應時代及社會之需求。
國立台灣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http://www.forex.ntu.edu.tw/main.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國立台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教學及研究目標:
本系之教學任務包含本系課程及全校大一國文共同課程,兩者教學目標略有差異。
本系雖名為「中國文學系」,而「文學」一詞乃係廣義之文學,非僅指詩、詞、小說之純文學。故本系之教學目標乃在發揚中國文化,傳授經學、小學、諸子、文 學、文獻學等專門知識,以培養學生對於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思想、文獻資料深厚之認知與研究能力,並期勉學生以堅實之學術訓練與文化素養作為日後從事學術 研究、語文教學、藝文創作及各項文化工作之基礎。基於此項教學目標,本系開設之課程採多元化設計,基礎課程與進階課程並重,重視古典之外亦不忽略現代,各 領域皆開設課程多門,以求均衡。
另外有關全校性大一國文課程之教學目標,乃希望透過代表性作品之選讀,使學生對中國人文傳統有深一層認識。且透過課堂 師生之口頭研討分析與學生之寫作訓練,一方面增長學生之思考及語文表達能力,一方面促使學生對一己生命有所自覺,而建立成熟之人生觀。因此大一國文課程非 僅在增強學生之語言能力,實亦含有充實人文素養、陶冶品德之教育功能。
在研究目標方面,本系雖非專門之研究機構,然為維持良好教學品質,充實自身之學養,本系教師亦多能致力於研究工作。研 究之目標首在能與教學相配合,達到「研以致用」之目的。故本系教師授課科目之安排亦多能配合其學術專長及研究成果,俾得人適其才並達到良好之教學效果。此 外,本系教師之研究,亦具有學術傳承之理想,故對部分較為冷僻之領域,仍有教師盡力為之,以求傳承不絕,此亦成為本系教師研究之重要目標。
發展特色:
本系自正式成立以來,迄今五十六年,始終在穩定之中求均衡發 展。光復初期,至本系任教者有多位出身於北京大學,如臺靜農、毛 子水、董作賓、戴君仁、李孝定、洪炎秋、張敬先生等。民國三十八 年一月,傅斯年先生出掌臺大校務,傅校長與毛子水先生等與北京大 學關係極為密切;因此本系頗能延續當年北京大學中文系之學風。此 外鄭騫先生畢業於燕京大學,屈萬里、董同龢、王叔岷先生等來自中 研院史語所,亦為本系添注多樣之學術活水源頭。
本系自創始以來,在師資及課程方面皆能朝多元及均衡之方向發展,成為本系一大特色。在經史、思想、文獻學方面,毛子水先生對《論語》、《左傳》之研究,戴 君仁先生對經學史、宋明理學等之研究,屈萬里先生對於《周易》、《尚書》、《詩經》、版本學、目錄學、文獻考訂等之研究,孔德成先生對《三禮》、金石器物 學之研究;王叔岷先生對《史記》、《莊子》之校勘研究等,皆有卓越之成果。在文學方面,臺靜農先生對於文學史、《楚辭》、書畫藝術之研究,鄭騫先生對詩、 詞、曲之研究,馮承基先生對六朝文學、小說之研究,張敬先生對宋詞、戲曲之研究,廖蔚卿先生對六朝文論之研究,裴溥言先生對《詩經》之研究等,皆有極豐富 之成究。在語言文字方面,董作賓、李孝定、金祥恆先生等對於甲骨、金文、《說文》之研究,董同龢先生對於聲韻學、語言學之研究等,皆卓然有成。各領域之教 師將其研究所得,開課講授,故能造就各方面之人材,使學術傳統綿延不絕。本系畢業生日後留系任教者,亦能傳承初期諸先生之學風,在各領域中續有開展。在經 史、思想、文獻學方面,如何佑森先生對於清代學術之研究,張亨先生對於宋明理學之研究,張以仁先生對於《左傳》、《國語》、訓詁學之研究,程元敏先生對於 《尚書》、經學史之研究,金嘉錫先生對《莊子》之研究,周富美先生對《墨子》、《韓非子》之研究,潘美月先生對於版本、目錄學之研究等,皆頗具成果。在文 學方面,如葉慶炳先生對中國文學史、魏晉小說之研究,羅聯添先生對唐代文學之研究,楊承祖先生對唐宋文、傳記文學之研究,林文月先生對六朝文學之研究,彭 毅先生對《楚辭》、神話之研究,齊益壽先生對六朝文論之研究,張健先生對文學批評、現代詩之研究,吳宏一先生對古典小說、宋詞之研究,曾永義先生對戲曲、 俗文學之研究,黃啟方先生對宋代文學之研究等,亦皆斐然有成。在語言文字方面,如龍宇純、杜其容先生對於文字學、聲韻學之研究,丁邦新先生對漢語方言學之 研究,梅廣先生對漢語語法之研究,許進雄先生對於古文字、古代社會之研究等,亦皆有卓越之成果。諸先生上承光復初期自大陸。
來臺諸老先生之學風,研究、授 課,下啟目前中年一輩學者之方向,於本系之發展具有承先啟後之貢獻,而本系均衡發展之特色亦得以維持。
本系在空間發展方面,最初僅有十間研究室,其後逐漸擴充發展。目前有三十餘間研究室。另有學生閱覽室一大間,研究所學生研究室一大間、十小間。惟因本系師生員額逐年增多,以故空間仍嫌不足。
國立台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http://www.cl.ntu.edu.tw/index_welc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本系之教學任務包含本系課程及全校大一國文共同課程,兩者教學目標略有差異。
本系雖名為「中國文學系」,而「文學」一詞乃係廣義之文學,非僅指詩、詞、小說之純文學。故本系之教學目標乃在發揚中國文化,傳授經學、小學、諸子、文 學、文獻學等專門知識,以培養學生對於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思想、文獻資料深厚之認知與研究能力,並期勉學生以堅實之學術訓練與文化素養作為日後從事學術 研究、語文教學、藝文創作及各項文化工作之基礎。基於此項教學目標,本系開設之課程採多元化設計,基礎課程與進階課程並重,重視古典之外亦不忽略現代,各 領域皆開設課程多門,以求均衡。
另外有關全校性大一國文課程之教學目標,乃希望透過代表性作品之選讀,使學生對中國人文傳統有深一層認識。且透過課堂 師生之口頭研討分析與學生之寫作訓練,一方面增長學生之思考及語文表達能力,一方面促使學生對一己生命有所自覺,而建立成熟之人生觀。因此大一國文課程非 僅在增強學生之語言能力,實亦含有充實人文素養、陶冶品德之教育功能。
在研究目標方面,本系雖非專門之研究機構,然為維持良好教學品質,充實自身之學養,本系教師亦多能致力於研究工作。研 究之目標首在能與教學相配合,達到「研以致用」之目的。故本系教師授課科目之安排亦多能配合其學術專長及研究成果,俾得人適其才並達到良好之教學效果。此 外,本系教師之研究,亦具有學術傳承之理想,故對部分較為冷僻之領域,仍有教師盡力為之,以求傳承不絕,此亦成為本系教師研究之重要目標。
發展特色:
本系自正式成立以來,迄今五十六年,始終在穩定之中求均衡發 展。光復初期,至本系任教者有多位出身於北京大學,如臺靜農、毛 子水、董作賓、戴君仁、李孝定、洪炎秋、張敬先生等。民國三十八 年一月,傅斯年先生出掌臺大校務,傅校長與毛子水先生等與北京大 學關係極為密切;因此本系頗能延續當年北京大學中文系之學風。此 外鄭騫先生畢業於燕京大學,屈萬里、董同龢、王叔岷先生等來自中 研院史語所,亦為本系添注多樣之學術活水源頭。
本系自創始以來,在師資及課程方面皆能朝多元及均衡之方向發展,成為本系一大特色。在經史、思想、文獻學方面,毛子水先生對《論語》、《左傳》之研究,戴 君仁先生對經學史、宋明理學等之研究,屈萬里先生對於《周易》、《尚書》、《詩經》、版本學、目錄學、文獻考訂等之研究,孔德成先生對《三禮》、金石器物 學之研究;王叔岷先生對《史記》、《莊子》之校勘研究等,皆有卓越之成果。在文學方面,臺靜農先生對於文學史、《楚辭》、書畫藝術之研究,鄭騫先生對詩、 詞、曲之研究,馮承基先生對六朝文學、小說之研究,張敬先生對宋詞、戲曲之研究,廖蔚卿先生對六朝文論之研究,裴溥言先生對《詩經》之研究等,皆有極豐富 之成究。在語言文字方面,董作賓、李孝定、金祥恆先生等對於甲骨、金文、《說文》之研究,董同龢先生對於聲韻學、語言學之研究等,皆卓然有成。各領域之教 師將其研究所得,開課講授,故能造就各方面之人材,使學術傳統綿延不絕。本系畢業生日後留系任教者,亦能傳承初期諸先生之學風,在各領域中續有開展。在經 史、思想、文獻學方面,如何佑森先生對於清代學術之研究,張亨先生對於宋明理學之研究,張以仁先生對於《左傳》、《國語》、訓詁學之研究,程元敏先生對於 《尚書》、經學史之研究,金嘉錫先生對《莊子》之研究,周富美先生對《墨子》、《韓非子》之研究,潘美月先生對於版本、目錄學之研究等,皆頗具成果。在文 學方面,如葉慶炳先生對中國文學史、魏晉小說之研究,羅聯添先生對唐代文學之研究,楊承祖先生對唐宋文、傳記文學之研究,林文月先生對六朝文學之研究,彭 毅先生對《楚辭》、神話之研究,齊益壽先生對六朝文論之研究,張健先生對文學批評、現代詩之研究,吳宏一先生對古典小說、宋詞之研究,曾永義先生對戲曲、 俗文學之研究,黃啟方先生對宋代文學之研究等,亦皆斐然有成。在語言文字方面,如龍宇純、杜其容先生對於文字學、聲韻學之研究,丁邦新先生對漢語方言學之 研究,梅廣先生對漢語語法之研究,許進雄先生對於古文字、古代社會之研究等,亦皆有卓越之成果。諸先生上承光復初期自大陸。
來臺諸老先生之學風,研究、授 課,下啟目前中年一輩學者之方向,於本系之發展具有承先啟後之貢獻,而本系均衡發展之特色亦得以維持。
本系在空間發展方面,最初僅有十間研究室,其後逐漸擴充發展。目前有三十餘間研究室。另有學生閱覽室一大間,研究所學生研究室一大間、十小間。惟因本系師生員額逐年增多,以故空間仍嫌不足。
國立台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http://www.cl.ntu.edu.tw/index_welc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