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草創於民國38年設立台灣省立台北工業專科學校礦冶工程科,於77年改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83年隨本校改制技術學院改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系,並於87年設置材料及資源工程研究所招收碩士生一班、95年改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並另行成立資源工程研究所,98年起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本系亦是全國唯一將材料科學與資源工程整合的學術單位,配合現代材料科技與資源永續發展,提供材料生命週期所需之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由資源之開發、處理、應用、再生,以至於材料製程、組織、性質、性能與應用等專業實務科技,使學生得以進入科技或學術領域發展。課程採材料與資源兩組分組教學,師資與各項教學研究設備互相支援,研究方向彼此整合,以強化學生學習的深度,並構建出其視野的廣度及專業技術的發展與競爭能力。以下針對材料及資源兩組之發展特色分別進行說明。
(1) 材料組之發展及研究重點在於培育材料工程之專業技術人才,使能擔負材料之製造、設計、處理、加工、品質管制及檢驗等任務。主要教學及研究方向在金屬、陶瓷及其複合材料之組成、微觀組織、製程及性質間之相互關係,材料之性能與應用,以及材料之防蝕與保固研究,研究之材料依功能性主要可以分為電子、奈米、生醫、能源、民生材料為主(如下圖)。其詳細內容包括: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材料組發展特色
1. 電子材料:
包括發光材料合成與應用、光觸媒材料合成與應用、光學陶瓷薄膜之製造、高頻表面聲波濾波器開發、高介電薄膜製程開發、磁性陶瓷材料配方開發。電子陶瓷材料:包括被動元件材料配方及製程開發,通訊用低溫共燒陶瓷材料與RF元件之設計及製作,非收縮型LTCC材料製程開發,及High Q、High K低溫介電陶瓷材料開發等。
2. 奈米材料:
設立奈米科技學程,發展包括具備光、電、磁功能奈米粉體之製備技術研發、粉體分散與分級技術研發、粉體粒面修飾/臉譜技術研發、晶粒成長行為調控配方、奈米材料結構及性能之分析測試等。奈米微粉末之應用以增加高分子材料之抗紫外線、吸收遠紅外線、抗菌消臭、導電及抗靜電或電磁等特殊機能。
3. 生醫材料:
包括奈米級生醫材料於組織工程及藥物傳遞與釋放領域之應用研究、生醫金屬材料之表面改質與生物親合性研究、生醫陶瓷與金屬複合材料於牙科骨科植體之應用研究、材料表面奈米化改質之抗菌性與應用研究。
4. 能源材料:
配合工程學院發展重點,成立發展太陽光電科技學程。發展的方向包括太陽能電池的材料研發及系統整合、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的研發、光電元件(如感測器)、磁流體發電機材料、固態電解質、光觸媒材料合成與應用、複合多層膜材料之製備及應用等。
5. 民生材料:
包括傳統金屬材料及其複合材料之製造、加工、熱處理及性質等創新製程與應用領域之開發;其中包括:鑄鐵、鑄鋁、鑄鋼、陶金複合材料、熱均壓與粉末冶金製程高緻密度材料、高溫合金、超合金及非晶質金屬等材料與其製程之研發,銅系、鎳鈦系形狀記憶合金之特性研究,及以上材料微結構與性質關係之探討。
(2) 資源組之主要研究及教學方向為資源開發及地質工程、資源應用及材料合成、以及資源處理及材料製程等三大專長領域。基於研究方向之專精,本系已積極整合各個領域專長之教師,組織資源及再生利用研究群。以實用技術研發為重心,並以實務性及應用性為導向,竭力爭取相關研究計劃。現謹將研究與發展重點列舉並分述如下: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資源組特色發展
1. 資源開發及地質工程:
本領域研究與發展重點包括:工程地質與大地工程之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與全球定位系統(GPS)應用於二次資源流向之監控技術、地理資訊系統(GIS)與全球定位系統(GPS)應用於二次資源處理地點之選址技術、礦山技術於污染場址整治之應用、廢棄礦山作為最終處置場之可行性評估技術、廢棄物最終處置場之資源探勘技術、各種工程地質調查與大地工程之試驗。所包含技術有工程地質調查、地質鑽探與岩心判釋、地下水調查與模擬、滑動層調查、岩石力學試驗與岩體破壞理論、邊坡穩定分析以及工程地質與大地工程整治規劃等。
根據內政部之統計,台灣地區天然災害發生數目自民國六十一年至九十年間成長了一倍之多,各種天災之損失迭創新記錄,另由行政院國科會的統計,台灣地區於民國五十年至七十六年間,因颱風、豪雨所造成的災害損失總計高達新台幣二千五百億元,平均每年將近一百億元。此些災害發生的驅動力雖然多與自然力量有關,但由於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不了解或甚至直接由人為因素所造成的也經常是災害發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地狹人稠卻又地質災害危機四伏的台灣,如何避免或降低地質災害損失,應是當前重要的課題。本系所的災害地質與環境地質研究重點即在以上之前提下,是由了解地質災害的發生機制出發,進而建立臺灣地區環境地質之基本資料並發展一套可信的地質災害發生預測方法,作為國土規畫之參考。
2. 資源應用及材料合成:
本領域之發展重點及特色包括:工業礦物之粉碎研磨及奈米化、純化,石材加工、表面處理及奈米化,微米與奈米級陶瓷與金屬粉體之合成、分散、流變性質及應用研究。
3. 資源再生處理及材料製程:
由於資源及再生技術近年來已受到世界各國之重視,並體認到資源枯竭與環境污染之嚴重性,因此提出資源再生對策。從廢棄物中將有用的資源加以回收利用,供為原料再生,如此不但可減少蘊藏資源之開採量,節省能源耗費,更可使廢棄物產生量減少,實為一體多面之解決良策。所以資源工程實為目前台灣急需發展之重要科技,也是獲得更豐富的生活物資與更完善的生活環境所必需建立的技術。本領域研究與發展重點包括資源回收、再生與利用,資源再生系統模擬、設計與自動化,資源再生與利用之整體性經濟評估,回收處理技術例如吸附、分散、凝聚、發泡、乳化、離子交換等表面處理技術,冶煉與精煉回收製程如材料回收之火法及濕法製程及製程反應中之熱力學、動力學與輸送現象之研究,回收材料加工技術如再生之貴金屬、鋼鐵材料、非鐵材料加工與應用。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材料及資源工程系:
http://www.mmre.ntut.edu.tw/bin/home.php
科技大學 科系介紹:
http://ustdi.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